91奇迹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猫有九条命

为母添寿,坚持到底!母肺腺癌,骨转,脑转,靶向轮换,拼搏第一个5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6 15: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肺癌患者为什么必须做病理组织或细胞学诊断?


在确诊肺癌前要做一些相关的检查项目,其中病理组织或细胞学诊断是必须要做的。很多被疑似肺癌的患者觉得医生安排做的一些检查既繁琐又昂贵,所以充满疑问甚至拒绝。肺癌诊断为什么必须做病理组织或细胞学诊断?

肺癌患者为什么必须做病理组织或细胞学诊断?

首先,有些良性病(结核、炎性假瘤等),在影像学上与肺癌难以区分,影像学诊断只能提示疑似肺癌,但不能代替病理或细胞学诊断。确诊必须依据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特别是组织学诊断性较高,而后者往往只能显示为恶性,多数难确定组织分型。

其次,肺癌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及对放疗、化疗敏感性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这对选择治疗方法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非小细胞肺癌又主要包括腺癌(包括肺泡癌)、鳞状细胞癌及大细胞癌等亚类。各亚类的生物学行为亦不尽相同,如腺癌特别是低分化腺癌,早期即存在广泛无症状性转移,且倾向于转移至骨头、大脑等部位。


①纤维支气管镜:纤维支气管镜适用于做肺叶、段及亚段支气管病变的观察,活检采样,细菌学、细胞学检查、配合TV系统可进行摄影,示教和动态记录。

优势:纤维支气管镜能帮助发现早期病变,能开展息肉摘除等体内外科手术,对于支气管、肺疾病研究,术后检查等是一种良好的精密仪器。

②体表转移肿块活检(切取或穿吸):任何异常肿块都可通过体表肿块活检检查,例如淋巴结、乳腺肿块等,但穿刺有可能损伤重要结构。

优势:操作简便、诊断迅速,正确率一般为80%-90%。活细胞易于观察,可见到冷冻切片看不到的轻度恶性迹象,恶性肿瘤组织机构松散,粘合性茶,易吸出较多的细胞成份。

③病灶经皮穿吸活检(超声或CT图像引导下):对于临床上一些难以确诊的病灶(尤其是小结节病灶),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的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优势:确诊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小、恢复快,可减少不必要的探查手术,为临床指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组织细胞学和病理学依据。

④纵膈镜:纵隔镜检查是明确纵隔病变及其性质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颈部小切口置入纵隔镜、直接对气管周围、气管隆突下及支气管区域进行视诊、触诊和活检,其所获资料可用于诊断。

优势:纵隔镜检查可对肺癌进行统一而准确的分期,以便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尤其是对胸部X线片或CT扫描发现有肿大的淋巴结患者,部分医生认为所有肺癌患者均应行有创性分期检查,而另一些认为仅用于影像学上发现有异常淋巴结的患者。

⑤胸腔镜:胸腔镜是胸部微创外科的代表性手术,被誉为上个世纪胸外科界的重大突破之一。胸腔镜外科手术(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使用现代电视摄像技术和高科技手术器械装备,在胸壁套管或微小切口下完成胸内复杂手术的微创胸外科新技术。

优势:微创且改变了一些胸外科疾病的治疗概念,被认为是20世纪末胸外科手术的最重大进展,是未来胸外科发展的方向。

⑥脱落细胞学检查(深部痰或胸水):脱落细胞学(诊断细胞学或临床细胞学)是采集人体各部位(特别是管腔器官表面)的脱落细胞,经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这些细胞的形态作出诊断。

优势:脱落细胞学有其特有的细胞形态学规律,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对脱落的细胞形态作出正确的诊断。
有爱,就有奇迹!
发表于 2017-8-16 15: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大猫,我可以加你微信请教吗
有爱,就有奇迹!
发表于 2017-8-19 11: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安徽宿州
强哦,,,,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23: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史上最全肿瘤免疫治疗宝典(八)
原创 2017-08-20 飞宇 癌度

点击上方“癌度” 关注我们哦!
PD-1/PD-L1的使用禁忌和副作用

PD-1/PD-L1作为新型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患者有一定的使用禁忌,其治疗相关副作用发生概率也不低,并且这些副作用很可能让PD-1抑制剂成为双刃剑。
因此了解PD-1/PD-L1的使用禁忌、副作用表现和分级,知晓应对方式甚至紧急处理方法对于国内的PD-1自助使用患者十分重要。
应用PD-1/PD-L1抑制剂前应满足的基准:

白细胞数2000/mm3且中性粒细胞数1500/mm3以上;

血小板数100000/mm3以上;

血红蛋白在9.0g/DL以上;

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在正常值上限3倍以下;

总胆红素在正常值上限2倍以下;

肌酐在2.0mg/DL以下;

自身免疫病患者、移植患者禁用。
1
K药

关于K药副作用探究的临床试验主要在黑色素瘤患者群体中展开。在Keynote-001I期临床试验中,655名患者各级别副作用发生概率在79~82% ,其中3~4级副作用的比例在14%。另外,剂量为10mg/kg(2周1次)的患者相比10mg/kg(3周1次)或2mg/kg(3周1次)的患者,副作用发生几率最大。

最常见的副作用有疲乏(30~35%)、瘙痒(21~23%)、皮疹(18~21%)及腹泻(13~20%)。其中95%的患者都为低级别副作用,K药引起腹泻大都为低级别,只有不到1%的患者为3~4级。

潜在的免疫介导性副作用在15%的患者中产生,主要影响皮肤、肌骨骼、内分泌以及胃肠系统。

3~4级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只出现在1~2%的患者中,表现包括:斑丘疹、甲状腺炎、下垂体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肺炎、胰腺炎、结肠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肾功能衰竭。
IrAEs一般可通过糖皮质激素同时停药或永久性停药来解决。在此项大型临床中,未有治疗相关死亡出现。

除黑色素瘤外,在其它肿瘤中也发现了相似的副作用谱。根据Keynote-001I期临床试验,有强烈的数据显示转移性非小与黑色素瘤患者在副作用方面接受度相近。
2
O药

与K药一样,O药的可接受安全性在大型I期临床中也被确认,并在Checkmate-066III期临床试验(BRAF野生黑色素瘤)中发表进一步的准确数据,以下数据来自Checkmate-066,剂量3mg/kg,2周1次。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疲乏,占比20%。潜在的IrAEs主要影响胃肠、内分泌、肝、肾、肺部系统以及皮肤,一般都为低级别。

需要注意的是:1名患者出现低级别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3~4级的IrAEs出现在1~2%的患者中,通过糖皮质激素同时停药或永久性停药可在4~13周里解决。

O药和K药有非常相近的副作用谱,并且相比Ipilimumab,副作用要小得多。在O药的一些临床试验当中,576名患者开始出现治疗相关副作用的中位时间从第5周(皮肤相关)到15.1周(肾脏相关)。总体来说,85%的患者在治疗后的16周里都出现了副作用。
3
O药+Ipilimumab
O+Y的副作用已在多期临床试验中都得到确认。在2015年发表的Checkmate-067临床试验中,O+Y的各级别副作用的发生概率为96%,O药组的82%。

最常见的副作用有腹泻(44%)、疲乏(35%)及瘙痒(33%)。3~4级副作用的发生率为55%,但一般可通过免疫调节药物解决,如皮质类固醇同时停止治疗。
4
T药

OAK临床试验显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疲劳、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咳嗽、恶心、肌肉骨骼疼痛和便秘。最常见的3~4级副作用为呼吸困难、肺炎、缺氧、血钠降低、疲劳、贫血、肌肉骨骼疼痛、肝脏转氨酶增高、吞咽困难和关节疼痛。和免疫相关的副作用包括肺炎、肝炎、结肠炎和甲状腺疾病。
5
副作用处理

根据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把副作用划归为1~4级。
皮肤病

1~2级:使用润肤霜、抗组胺剂和或局部糖皮质激素一般可以有效缓解红疹和瘙痒,通常不需要中断治疗。

3~4级:当红疹已覆盖全身30%的皮表面积,需要停药,如有生命危险要永久停药。系统性的皮质类固醇,如强的松,可使用1~2mg/kg/天,一个月后慢慢减少剂量。
消化道紊乱

1~2级的腹泻:每天少于4次大便,可用止泻药物来解决,如氯苯哌酰胺和/或口服水化治疗。

如果患者症状持续,或有2级腹泻(4~6次大便)有或无腹部疼痛以及大便带血或有粘膜,建议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

3~4级的腹泻或结肠炎(每日7次大便或更多)伴有或无严重的腹部疼痛应当住院,并应永久停药。
其他症状
察觉某些特定的症状,如持续性的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直觉或运动功能丧失;还有一些提示特定器官副作用的事件,包括肺炎、葡萄膜炎和/或精神性疾病很重要。这些症状的早期管理可能有助于避免这些症状恶化。
PD-1/PD-L1的耐药机制和应对措施
与靶向疗法和化疗相比,免疫疗法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疗效可能具有持久性。比如,在黑色素瘤里,欧美20%左右的晚期患者能实现临床治愈,成为“超级幸存者”,这是免疫疗法带来的生命的奇迹。很多人因此误解,免疫疗法不会出现耐药性。这是不对的。免疫疗法的耐药性也是很大的问题,是研究的最前沿热点。

与靶向治疗类似,免疫治疗的耐药也可以分三大类:

靶点缺失性耐药:肿瘤缺乏PD-L1表达,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PD-1缺失。

原发性耐药:肿瘤对免疫疗法毫无反应,甚至变的更糟糕。

获得性耐药:肿瘤本来响应免疫疗法,但一段时间后,由于肿瘤细胞发生改变,再次躲避免疫系统追杀,出现复发。
对靶点缺失性耐药,需要考虑免疫治疗以外的其他治疗方案,此路不通。
对原发性耐药,需要研究这些肿瘤免疫逃逸的其它分子机制,实现精准医疗。目前的PD-1抑制剂只对小部分患者有效,说明多数肿瘤使用别的通路逃脱免疫系统。如果能找到,就能给这些患者带来新的药物。
对获得性耐药,则需要研究肿瘤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肿瘤一开始有响应,说明对路了,但癌细胞是进化大师,会想方设法改变自己,适用新环境,包括被药物激活的免疫系统。通过了解肿瘤使用了什么别的方法来逃避本来有效的免疫攻击,才能开发出新的药物,或者新的组合疗法。
2016年3月发表的文章指出TIM-3成为PD-1获得性耐药机制,肿瘤开发了新的免疫逃逸通路TIM-3。

2016年7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文章探讨了PD-1的耐药机制。复杂的分析咱们就不说了,结论就是纳入4位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其中1名患者的肿瘤细胞失去了一个名叫B2M的基因,改变了免疫系统识别癌细胞的方式;另外2名患者肿瘤出现了JAK1和JAK2基因的功能缺陷,限制了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的能力。

研究表明黑色素瘤患者的PD-1抑制剂获得性耐药与抗原呈递(B2M)和干扰素受体的信号通路(JAK1和JAK2)有关。当然,纳入患者4人,样本量很小,不过蛮有启发。

来自麻省总医院的Doctor Sean团队通过实时活体细胞成像技术,动态观察了PD-1在机体及肿瘤环境不同维度代谢及分布情况,发现TAM可以通过Fc/FcR作用劫持效应T细胞表面PD-1抗体,通过抑制其糖基化反应,可以有效提高PD-1对效应T细胞的作用时间,增强肿瘤杀伤作用。这是关于TAM介导PD-1耐药发生机制的最新研究。

归纳起来,耐药机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非PD-L1的其他抑制性checkpoints继发性过表达;

抗原提呈信号通路异常;

T细胞活化及杀伤功能异常。
有耐药机制就会有应对措施,这方面的研究既处于最前沿,又是热点话题。包括但不限于PD1+CTLA4、OX40+PD-L1、IDO+PD-L1、阻断CD38等。

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试验来回答这些问题,给广大的病友带来福音。
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
2017年1月19日Nature 发表了一篇综述,作者Daniel Chen 提出了一个新的免疫肿瘤分类:以肿瘤为中心,三种表型分别为免疫炎症型(红色)、免疫豁免型(蓝色)和免疫沙漠型(黄色)。

免疫炎症型(Immune-inflamed tumor),对应的就是热肿瘤,肿瘤细胞内部、基质、周围环境均有大量的免疫细胞浸润,主要因素有B 细胞活化、T调节细胞参与、T细胞耗竭、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处于激活或半激活状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容易在该免疫表型中发挥抗肿瘤效应。

免疫豁免型(Immune-excluded tumor),是冷肿瘤概念没有涉及到的类型,基本含义是肿瘤细胞周围有大量免疫细胞存在,但是免疫细胞不能渗透到肿瘤细胞内核,而是被限制在肿瘤细胞的外围基质。由于肿瘤细胞基质多种因素的互动与影响,导致肿瘤的内核没有免疫细胞的浸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很难在这个表型发挥抗肿瘤效应。有证据表明,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外围基质相关T细胞有增殖和活化,但是没有浸润,临床反应不确定,因此如何改善T细胞迁徙是该表型起效的关键点。

免疫沙漠型(Immune-desert tumor),对应的是冷肿瘤的概念,该表型无论在肿瘤细胞内核和外围基质均缺乏T细胞。虽然有髓细胞出现,但是仅有少量或者没有CD8携带T细胞出现在肿瘤微环境中,缺乏T细胞触发或激活,导致免疫耐受或免疫忽略。整体上,PD-1/PD-L1抑制剂对这个表型没有作用,如何诱导产生更多肿瘤特异性T细胞是该表型的关键点。
上述概念显然是一个进步,相比于热肿瘤和冷肿瘤。过去的几年,科研和临床的共同努力,推动肿瘤免疫治疗开始迈入2.0 时代。ASCO2017发布的年度进展报告中,主题就是“精准与联合:免疫治疗2.0”。

免疫治疗2.0时代有三大特点:

不断扩大的适应症,越来越多癌症类型获益。

生物标志物的发掘推动免疫治疗“精准化”,向着精准免疫治疗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联合治疗趋势明显,进一步提升免疫治疗疗效。
表11  PD-1/PD-L1抑制剂一览表

大多数励志电视剧的画外音提示都会出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类似的语句。行文至最后,笔者也不能免俗。

我们试图将免疫治疗引导到精准治疗的方向,这是我们的期望,良好的愿望,如果按照基因突变主导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思路,考量肿瘤免疫精准治疗,而忽略肿瘤免疫微环境和遗传因素与微环境互动等要素,肿瘤免疫精准治疗也许是一条不归路。换言之,肿瘤免疫治疗的精准化,要比靶向治疗更复杂,更多元化。即使我们有一天做到了,那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精准筛选的程序显著增加了执行困难和复杂的决策流程,对于大多数患者和医生将举步维艰。精准筛选的结果使少数人面对癌症的战争取得了漂亮的胜利,但是并没有改变疾病和治疗的根本面貌,因为更大一部分其他人被留在了原地。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23: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到底有多重要?
在临床查房时,常有癌症患者问,“医生,我不想天天吊营养针,可以不吊吗”,或者有时侧听到患友之间抱怨说,“医生,今天又是给我吊盐水、葡萄糖、维生素的,抗癌药都没给我多吊几瓶”......

他们的共同想法是:营养针可以不要,只要抗肿瘤药就行了。其实,是他们不懂,营养支持对肿瘤治疗的重要性。

癌症患者营养不良,原因有哪些?

据统计,癌症患者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40%-80%,常发生于胃癌、食管癌、胰腺癌、肝癌、胆道癌、口腔癌、喉部、肺癌、肠癌等。50%-80%的肿瘤患者会进一步发生恶液质,20%的肿瘤患者直接死因是营养不良和恶液质,而非肿瘤自身引起。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1.肿瘤因素

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强,夺取和消耗了大部分机体正常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

肿瘤释放的一些代谢产物,引起患者恶心、呕吐、味觉嗅觉异常、厌食,能量摄入及利用率显著下降,引起营养不良;

头颈部癌、食管、胃癌会引起吞咽困难和吞咽疼痛,导致患者进食困难,进一步引起营养不良;

肿瘤释放的炎症介质会导致机体糖、脂、蛋白质的代谢异常,包括能量消耗增加和利用效率低,机体贮存的脂肪迅速丢失,肌蛋白过度分解,引起营养不良。

2.治疗因素

手术治疗的术前禁食,术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正常进食都会影响患者食物摄入,且手术创伤造成的应激反应,使机体分解代谢和能量消耗增加,机体分解肌肉和脂肪,导致营养不良。放化疗或靶向药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进食量减少,进而导致营养不良。

3.疼痛和心理因素

癌症患者的癌性疼痛作为一种应激源,促进机体代谢,导致营养不良。此外,患者的负面心理,如恐惧、抑郁、绝望等,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下降,摄入量减少,导致营养不良。

如何评估癌症患者的营养风险?

目前临床上,推荐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为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包括三方面内容:疾病的严重程度评分(0-3分);营养状况评分(O-3分);年龄评分,在以上评分基础上年龄70岁者加1分,总分为0-7分。

将是否具有营养风险的评分切割点定为3分,即NRS评分≧3分为具有营养风险,需要给予营养干预;而NRS<3分者虽然没有营养风险,但应在其住院期间每周筛查1次。

癌症患者营养不良的防治策略

营养不良及机体消耗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致死因素,直接影响肿瘤治疗效果,增加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生存质量,甚至影响预后。

癌症患者病情不同,营养支持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可分为非终末期及终末期肿瘤患者。终末期肿瘤患者,指已经失去常规抗肿瘤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指征的患者,一般来说,预计生存期不足3个月,否则为非终末期患者。

——非终末期癌症患者

1.手术治疗:营养治疗的目标则为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

研究表明,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足的手术患者,术前10~14天的营养治疗能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而对无营养不良、轻度营养不良或术后7天内可获取足量经口进食的患者,术前肠外营养治疗并无益处。

只要患者存在部分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应尽可能首先考虑肠内营养。无法肠内营养的或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患者,应选择肠外营养,一旦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应尽早过渡到肠道喂养。

传统的术前 10~12小时禁食准备措施可使患者过早进入分解代谢状态,其实不利于术后康复。因此,许多国家的麻醉学会已将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时间改为 6小时,而术前禁水只需2小时。

2.化疗、放疗:营养治疗目标是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或恶病质,提高患者对化疗、放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控制化疗、放疗的不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

对没有营养不足的患者不推荐常规营养治疗。

治疗开始前已经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良患者,或在化疗、放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预计超过一周或以上不能进食者,应及时进行营养治疗。

首选肠内营养,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患者,推荐使用肠外营养。如果通过胃肠道每日摄入能量、蛋白质低于60%目标量超过10天时,应补充肠外营养。

——终末期癌症患者

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伴随有严重的恶液质,此类患者营养治疗原则是以保证生活质量及缓解症状为目的,而能否延长其生存期尚缺乏高标准的循证医学依据。

终末期肿瘤患者不推荐常规进行营养治疗。

对有机会接受有效的抗肿瘤药物者,营养治疗会为治疗提供机会,使失去指证的患者再获得治疗机会,有益于生存质量提高和生存期延长。

对于接近生命终点的患者,只需极少量的食物和水以减少饥渴感,并防止因脱水而引起的精神混乱。过度营养治疗反而会加重患者的代谢负担,影响其生存质量。

营养治疗方式

可按照以下“五阶梯”治疗原则。当相关治疗持续3-5天仍不能满足患者目标能量需求的60% 时,应该选择下一阶梯的治疗原则。

第一阶梯:饮食+营养教育( 包括营养咨询、饮食指导及饮食调整);

第二阶梯:饮食+口服营养补充(ONS);

第三阶梯:全肠内营养(TEN);

第四阶梯:部分肠内营养(PEN)+部分肠外营养(PPN);

第五阶梯: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23: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喝隔夜水致癌?真相在这里..
隔夜水致癌,这是真的吗?
传言说,隔夜水里亚硝酸盐很多,喝了会引起中毒,意识丧失、甚至死亡,而且亚硝酸盐还致癌。

看了这个传言,大家第一反应是:这是真的吗?水里怎么会有亚硝酸盐?水里的亚硝酸盐是哪儿来的?

隔夜水中的亚硝酸盐致毒吗?

通常情况下,水里的亚硝酸盐来自于硝酸盐。含有硝酸盐的水在煮沸之后,常温空气中的细菌就会把硝酸盐转变成亚硝酸盐。


然而,亚硝酸盐致毒需要达到一定的量,一般是200毫克以上。自来水里的硝酸盐限量是每升10毫克,地下水源是20毫克,而矿泉水是45毫克。

即使水中的硝酸盐全部转化成亚硝酸盐,按照硝酸盐含量最高的矿泉水来计算,要达到中毒剂量,至少也要喝4400毫升,相当于一次性纸杯22杯,正常情况下,我们一天的饮水量也就是8~9杯,还不到22杯的一半,是不会致毒的。

隔夜水中的亚硝酸盐致癌吗?

传言说水里的亚硝酸盐致癌有些言过其实,亚硝酸盐固然有毒,但它本身不致癌,和蛋白质分解出来的胺类物质结合在一起,它才能变成“亚硝基化合物”这类致癌物,常见的是“亚硝胺”,它会增加胃癌、结直肠癌的风险,然而,水里又没有蛋白质,根本没有形成致癌物的条件,又何谈致癌呢?

所以,凉开水如果放久了能喝吗?

这主要受温度等外界客观环境影响,主要可能变化的是微生物指标。夏季空气湿度较高、细菌繁殖较快,容易引起人体腹泻。

所以,夏季的隔夜水最好别喝,冬季的隔夜水最好装在有盖的容器中(如暖水瓶)。烧开的水不宜放置太久,桶装纯净水一般建议一周内喝完。
有爱,就有奇迹!
发表于 2017-8-23 08: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好神奇的感觉
有爱,就有奇迹!
发表于 2017-8-23 10: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
首先祝福你妈妈康复的很好,你在治疗与摸索中很成功。我老公肺癌晚期有骨转,基因未突变,二次化疗不成功,肿瘤还有变大,用药:培美曲塞+顺铂。三化改变方案:紫杉醇+卡铂,希望方案改变顺利,祝老公平安!
有爱,就有奇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隐私服务条款|小黑屋|手机版|91奇迹 ( 京ICP备2020048145号-6 )

GMT+8, 2025-4-7 02:44 , Processed in 0.06049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