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蝴蝶 发表于 2017-9-3 20:58:16

您好,请教肝转移后的治疗方案,目前在服9291+184

猫有九条命 发表于 2017-9-3 22:35:22

紫蝴蝶 发表于 2017-9-3 20: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好,请教肝转移后的治疗方案,目前在服9291+184

单发建议肝部消融(目前用药如不能控制的话)

猫有九条命 发表于 2017-9-4 13:43:15

贝伐单抗治疗恶性肿瘤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处理方法
肿瘤生长和增殖过程中需要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
其中起重要的作用。VEGF 家族包括 VEGF-A、VEGF-B、VEGF-C、VEGF-D 等多个相
关因子,而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最重要的是 VEGF-A 因子,它可促进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增殖,并与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生长因子受体相结合,激活下游信号
转导通路,最终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贝伐单抗(Bevacizumab)是与 VEGF 结合的
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与 VEGF-A 结合,阻止其与 VEGF 受体的相互作用,起
到抗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进而抑制肿瘤生长。临床试验已证明,贝伐单抗与化
疗联合可以显著提高转移性 的有效率,并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因此,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于 2004 年批准用于临床,成为首个用于
临床的靶向 VEGF 药物。随后的研究表明,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
转移性乳腺癌及转移性肾癌等多种实体瘤有效。我国于 2010 年获批转移性结直
肠癌的适应证。尽管国外的研究已经证明,贝伐单抗临床使用安全性良好,严重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相关不良反应与细胞毒药物无重叠,但是贝伐单抗作为靶向
VEGF 药物,其特有的相关不良反应(如出血、胃肠道穿孔、动脉血栓等)发生率虽
然低,但对极少数患者可能是致命的。为了使中国的肿瘤内科医生能及早认识贝
伐单抗的不良反应,更好地在临床安全使用,我们对贝伐单抗在国内外临床应用
后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可能机制、风险因素和临床处理措施等进行
了综合分析,并报告如下。
高血压是贝伐单抗治疗中最常见的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一 67%。但
是,在所有的临床研究中,并无因高血压致死的病例报道。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
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研究中,按美国癌症研究所的常规毒性判定标准(NCI
CTC),4 级高血压的发生率仅为 l%。在一项包含了 7 个临床研究的 Meta 分析
中,高血压的总体发生率<16%。由于高血压的发生可增加其他不良反应(如血栓、
蛋白尿及出血)的发生风险,因此,临床应用贝伐单抗时,需要重点关注相关高
血压的预防和治疗。
贝伐单抗引起高血压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外周循环阻力的增加有关,其
作用机制可能为降低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含量、降低外周微血管密度和促进肾
微小动脉血栓形成。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 NO 是血管舒张因子,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
使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从而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VEGF—A 可作用于内皮细
胞,促进 NO 的合成。而贝伐单抗作为 VEGF-A 抗体,阻碍了 NO 的合成,导致外
周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外周循环阻力相应增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影响外周血
管阻力的主要因素是外周小动脉和微动脉的血流阻力,其中毛细血管数量和面积
的大小对其有显著影响。贝伐单抗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可降低外周微血管密度,
从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压升高。有研究显示,25 例患者在贝伐单抗治疗 1
个月后,其肱动脉内 NO 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Mourad 等也证实,贝伐单抗可
引起血管内皮系统功能障碍,导致微血管密度降低。18 例患者接受贝伐单抗治
疗 6 个月后,均发生了内皮功能障碍和微血管密度降低,并伴随血压升高。贝伐单抗还可引起肾小球微血管血栓的形成,使肾小球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的血管张力
失去平衡,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增加外周循环阻力,从而导致血压的升高。
有 6 例患者在接受贝伐单抗治疗后出现肾小球血栓性微血管病,停用贝伐单抗治
疗后,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在一项应用小鼠模型进行的研究中,当肾小球足细
胞(分泌 VEGF 的主要细胞)的 VEGF 基因被敲除后,实验小鼠均发生了肾小球损
害,出现了蛋白尿和高血压,病理提示为肾小球血栓性微血管病表现,这为贝伐
单抗所致肾小球损害的机制提供了直接的实验室证据。
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与患者年龄相关。患者年龄越大,发生风险越高。通过对 60 例 65 岁以
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贝伐单抗治疗后高血压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CTC 3 级以上高血压的发生率在年龄>75 岁组为 29%(6/21),在 70~74 岁年龄
组为 11%(2/19),在 65—69 岁组为 lO%(2/20)。
(2)与贝伐单抗的使用剂量有关。在各个单独的临床研究中,并未观察到高
血压的发生率与贝伐单抗剂量的相关性。但是 Meta 的分析表明,小剂量(每 2 周
3.0 mg/kg 或 7.5mg/kg)贝伐单抗治疗时,发生高血压的相对风险比为 3.0;
而大剂量(每 2 周 10 mg/kg 或 15 mg/kg)治疗时,发生高血压的相对风险比升
至 7.5。因此,临床医生应更多的关注高龄(>75 岁)和接受大剂量贝伐单抗治疗
患者的血压情况。
国外推荐的贝伐单抗治疗期间出现高血压的处理方法:
(1)贝伐单抗不能用于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
在开始贝伐单抗治疗前,应保证血压控制在 150/100 mmHg 以下;对于有糖尿病
或肾脏疾病(包括肾癌)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 130/80 mmHg 以下。
(2)虽然贝伐单抗引起的高血压常发生于治疗的第 1 年,但也可以发生于治
疗的任何时期,因此,在治疗期间内应持续监测血压。
(3)对治疗期间出现高血压的患者,应采用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
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指南进行评估和分级。
(4)基线检测患者的肾功能,包括尿蛋白和肌酐清除率,在最初治疗的 8 周
内,需要每周检测 1 次,并在治疗过程中,每次用药前检测 1 次。
(5)应根据患者临床情况选择和调整降压药物。如果患者存在蛋白尿、慢性
肾功能不全或代谢综合征,应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2 抑制剂;接受 CYP450 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不宜选择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6)硝酸异山梨酯(5 一 lO mg/d)可用于治疗新发的高血压,也可尝试用于
之前控制欠佳的高血压患者。 (7)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 CTC 2~3 级高血压,应暂停贝伐单抗,并给予降压
药物治疗,直到血压恢复到治疗前水平或低于 160/100 mmHg,方可重新开始贝
伐单抗的治疗。如患者的 CTC 3 级高血压经治疗 1 个月仍未控或出现高血压危
象,则应永久停用贝伐单抗。
蛋白尿也是贝伐单抗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多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其在贝
伐单抗低剂量组(每次<10 mg/kg)的发生率为 21%~4l%,在高剂量组(每次>lO
mg/kg)的发生率为 18%一 63%,重度蛋白尿(CTC 3—4 级)的发生率<3%。但
是在肾细胞癌中,3~4 度蛋白尿的发生率较高,为 6.5%一 7%。有研究显示,
在贝伐单抗治疗后,黑种人高血压和蛋白尿的发生率为 50%,白种人为 33%。
在疗效上,黑种人的临床获益率为 67%,而白种人仅为 33%。
蛋白尿的发生机制与肾脏对蛋白的滤过功能有关。肾小球滤过膜是滤过作用
的主要部位,由脏层上皮细胞、基底膜和内皮细胞组成。脏层上皮细胞又称为足
细胞,胞体伸出伪足覆盖于肾小球基底膜,两相邻足突间的裂隙上覆有裂孔膜,
其上分布许多小孔,仅可允许水和小分子物质自由透过,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
蛋白等)不能自由通过。因此,裂孔膜的完整性是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的主要决
定因素。足细胞产生的 VEGF 对维持裂孔膜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而贝伐单抗则
通过抑制足细胞 VEGF 的表达,引起多种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导致肾小球滤过
膜的通透性增高,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质增多,如果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
还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所含的蛋白水解酶丢失,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重吸
收能力降低,最终导致蛋白尿。贝伐单抗引起蛋白尿的另一个机制是因其所致的
高血压导致肾小球内压增高,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
虽然贝伐单抗引起 4 级蛋白尿(即肾病综合征)的发生率较低,但由于这种肾
损伤为不可逆的,临床上需严密监测,及时处理。影响蛋白尿的危险因素主要包
括既往高血压病史或在使用贝伐单抗过程中出现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以及
针对肾细胞癌的治疗等。
国外推荐的贝伐单抗治疗期间出现蛋白尿的处理方法:(1)定期检测尿常规
或 24 h 尿蛋白定量:如贝伐单抗每 2 周给药 1 次,则每月检测;如每 3 周给药
1 次,则每次给药前检测。(2)出现 CTC l 级蛋白尿可继续贝伐单抗治疗。(3)出
现 CTC 2—3 级尿蛋白,需行 24 h 尿蛋白定量检测。当 24 h 尿蛋白≤2 g,可继
续贝伐单抗治疗;24 h 尿蛋白>2 g,暂停贝伐单抗治疗;24 h 尿蛋白持续>2 g
超过 3 个月,永久停用贝伐单抗。(4)出现 4 级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则永久性
停用贝伐单抗。
血栓栓塞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
因之一。贝伐单抗的使用进一步增加了血栓栓塞的风险。一项包含 5 个贝伐单抗
临床试验、共 1745 例肿瘤患者的 Meta 分析结果显示,贝伐单抗组的动脉血栓事
件发生率为 3.8%,对照组为 1.7%;贝伐单抗组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率分别为 2.3%和 1.4%,而对照组分别为 0.5%和 0.7%。采用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法估计,加用贝伐单抗后,增加了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风险(HR=2.0,
P=O.031)。一项包含 15 项随机对照研究、共 7956 例进展期恶性肿瘤患者的 Meta分析结果表明,贝伐单抗治疗组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 11.9%,重度栓塞(CTC
3~5 级)的发生率为 6.3%。与对照组相比,贝伐单抗治疗组静脉血栓栓塞的发
生风险明显增加(RR=1.33,P<0.001)。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贝伐单抗治疗后,静
脉血栓栓塞的发生风险主要与肿瘤类型有关,而不是贝伐单抗的使用剂量。贝伐
单抗每周 2.5 mg/kg 剂量组的职为 1.3l(P=0.007),每周 5 mg/kg 剂量组的 RR
为 1.3l(P=0.04)。其中结直肠癌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最高,为 19.1%(95%CI6.8
一 19.9);而肾癌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最低,为 3%(95%CI1.6~5.5)。血栓栓塞
发生率的增加与贝伐单抗引起内皮细胞改变、细胞因子释放及其他细胞的相互作
用相关。贝伐单抗引起内皮细胞凋亡并抑制内皮细胞的再生,从而破坏了内皮细
胞的完整性,血管内皮下的促凝血磷脂暴露和多种细胞因子的聚集可促进血栓形
成;贝伐单抗引起 NO 和前列环素水平的降低,可促使血小板聚集;贝伐单抗通
过介导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红细胞压积和血液黏稠度,从而增加血栓风险;
贝伐单抗还能通过促进肿瘤组织释放促凝血物质,增加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导
致损伤和原位血栓形成。
针对发生动脉血栓的风险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有动脉血栓史的患者(P<O.001)
或年龄>65 岁的患者(P=0.01),应用贝伐单抗后,发生动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增高。
因此,对于曾患动脉血栓和年龄>65 岁的患者,应慎用贝伐单抗。一项包含 3 个
临床试验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在贝伐单抗治疗的同时,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
动脉血栓并不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另据 Meta 分析表明,贝伐单抗治疗的同
时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虽然可能引起极轻微的出血反应,但可有效的预防动脉
血栓形成。由此认为,在贝伐单抗治疗的同时,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和全量华法
令是安全的。但是,由于相关的数据较少,在临床使用抗凝药物的同时,应严密
监测患者的状况。
国外推荐的贝伐单抗治疗期间出现血栓栓塞的处理方法:(1)贝伐单抗治疗
期间出现任何级别的动脉血栓栓塞,均应永久停用贝伐单抗。(2)对静脉血栓的
处理应依据 2007 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发布的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指南。
(3)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除外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者,可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低
分子肝素钠或华法令),并保持 INR 值<1.5。(4)一旦发生静脉血栓,应给予低分
子肝素 5~10 d。如需长期抗凝,低分子肝素可使用 6 个月,保持 INR 值为 2~
3。(5)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出、凝血功能,并依据 INR 调整抗
凝药物得使用剂量,以避免出血。
贝伐单抗导致的出血反应可发生于治疗的任何时期,主要为轻度的皮肤黏膜
出血和与肿瘤相关的出血。轻度的皮肤黏膜出血大多为 CTC 1 级的鼻衄、牙龈出
血或阴道出血,发生率为 20%一 40%;而与肿瘤相关的出血较少见,多发生于
肺鳞癌及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时为重度,可致患者死亡。在相关的临床研究中,
CTC 3-5 级出血反应的总发生率为 0.4%~5.O%。一项贝伐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
癌的Ⅱ期临床研究中,重度出血反应的发生率为 9%(6/66),其中发生治疗相
关性死亡 4 例。分析原因,鳞癌是导致出血反应的主要原因。肺鳞癌易发生坏死
和空洞,并且肿瘤常临近大血管,在贝伐单抗治疗前或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
相关的出血风险。为此,在随后进行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中,肺鳞癌
及有既往出血病史的患者被排除,结果显示,重度出血的发生率降为 1.9%。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出血反应常表现为胃肠道出血。在一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Ⅲ期临
床研究中,CTC 3—4 级出血反应发生率为 2.6%,其中原发灶位于直肠的出血
反应发生率高于结肠(4%和 2%,P=O.012)。
(1)一般认为,VEGF 刺激内皮细胞增值。导致凝血,或直接作用于血小板;
而贝伐单抗抑制 VEGF,使受创伤后的内皮细胞更新能力下降,血管更易出血。
(2)VEGF 可以增加纤维蛋白酶原的表达和组织型纤溶酶原的活性,而贝伐单
抗抑制 VEGF,可能造成凝血功能障碍。
(3)血小板是 VEGF 的载体,而贝伐单抗抑制 VEGF,可以直接导致血小板功
能障碍而干扰止血。
(4)肿瘤相关的出血往往与肿瘤原发病灶的类型及浸润深度相关。
出血反应的高危因素还包括抗炎药物和(或)抗风湿药物治疗、抗凝治疗、既
往放疗、动脉粥样硬化和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一项回顾性的研究结果显术,85 例
伴有中枢神经性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全脑放疗或手术后接受贝伐单抗治
疗后,无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发生。另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和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的使用,并不增加 3—4 级出血反应的发生。
国外推荐的贝伐单抗治疗期间出现出血反应的处理方法:
(1)贝伐单抗不能用于肺鳞癌或既往有出血病史(一次出血量多于半茶匙)的
患者。
(2)对于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患者,在接受贝伐单抗治疗前,需进行针对
性预处理(手术或放疗)。
(3)对于出血体质或后天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要慎用贝伐单抗。
(4)在使用贝伐单抗治疗过程中需定期检测出、凝血功能。
贝伐单抗治疗各类适应证肿瘤时,胃肠道穿孔的发生率为 0.3%-2.4%,其
中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胃肠道穿孔发生率可达 2%。在严重胃肠道穿孔患者中,
约 l/3 者可导致致命的后果,占所有贝伐单抗治疗患者的 O.2%~1.O%。在中
国进行的贝伐单抗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试验中,有 1 例患者出现 3 级胃肠道穿
孔,发生率为 0.7%。一项包含 17 个贝伐单抗临床试验(其中 6 个结肠癌、4 个
乳腺癌、2 个胰腺癌、2 个肾癌和 3 个非小细胞肺癌)、共 12 294 例患者的 META
分析中,胃肠道穿孔的总发生率为 O.9%,贝伐单抗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的相对
风险比为 2.14。胃肠道穿孔在肾癌中的发生率最高,在乳腺癌中的发生率最低。
胃肠道穿孔可能发生于胃、小肠或结肠的任何一个部位。一项结肠癌的回顾性研
究结果显示,胃肠道穿孔与肿瘤坏死、胃溃疡、肠道憩室、肠道血管栓塞或化疗
引起的肠炎等疾病有关。众所周知,贝伐单抗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降低渗透性和组织间隙的压力,增加化疗药物的疗效,进而促进肿瘤
的退缩和坏死。如果在接受贝伐单抗治疗时,肿瘤已侵犯至胃肠道的浆膜层,那
么后续的贝伐单抗治疗可引起肿瘤坏死改变,也就可能引起胃肠道穿孔。另一方
面,贝伐单抗通过对胃肠道血管的抑制作用,导致缺血性胃肠道穿孔。有实验结
果显示,在大鼠中使用 VEGF 抑制剂,可以显著降低小肠绒毛层的血管密度,导
致肠壁微小穿孔的发生。此外,贝伐单抗也可以阻碍胃溃疡或肠道憩室的恢复。
目前,贝伐单抗引起胃肠道穿孔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对结肠癌单变量的分析表
明,原发肿瘤未切除、贝伐单抗治疗前 1 个月内曾行结肠镜检查、或既往有局部
放疗史等,都可能会增加胃肠道穿孔的风险。研究还表明,贝伐单抗引起的相关
胃肠道穿孔与贝伐单抗的剂量有关。当贝伐单抗剂量为每周 2.5mg/kg 时,其风
险比为 1.61;而贝伐单抗剂量每周为 5 mg/kg 时,其风险比为 2.67。穿孔风
险与肿瘤的分期也有关。结肠癌患者接受贝伐单抗治疗后,胃肠道穿孔的风险最
高,风险比为 3.1;而转移性结肠癌的风险比为 3.68。转移性结肠癌风险比升高
的原因可能与肿瘤沿肠道生长的位置、既往肿瘤放疗野的炎症反应、手术或内镜
对局部的创伤等有关。
虽然贝伐单抗引起胃肠道穿孔的发生率低,但死亡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首先,要确认患者是否存在胃肠道穿孔的高发风险,包括仔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
中有无溃疡、憩室、放疗史及近期肠镜检查史原发病灶是否切除、是否存在胃肠
道梗阻或既往多次手术史;其次,确认患者目前的肿瘤情况,包括了解肿瘤侵及
血管壁的程度、腹部转移情况;再次,在使用贝伐单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及
早发现穿孔相关临床症状。因为穿孔多发生在贝伐单抗治疗的早期,通常是在使
用贝伐单抗的前 6 个月内发生。如果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胃肠道穿孔,应及时进行
手术治疗。多数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也无生命危险,但应注意及时给予胃肠减压、
静脉营养支持和静脉输注抗生素等治疗。
FDA 对贝伐单抗引起的相关胃肠道穿孔的处理中明确提出,肿瘤患者一旦出
现胃肠道穿孔,将永久停用贝伐单抗。但是,导致胃肠道穿孔的原因较多,并非
都与贝伐单抗相关。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化疗者也有胃肠道穿孔反应的发生。
所以,对部分患者而言,停用贝伐单抗,就意味着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获益。因此,
如果贝伐单抗确实已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那么在处理好其潜在的风险疾病(如
治愈溃疡,切除孤立的肿瘤和单个憩室)后,可以重新开始贝伐单抗的治疗。另
外,有研究也表明,降低贝伐单抗的剂量也可以降低穿孔的风险。所以,对于重
新开始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要考虑降低贝伐单抗的剂量。
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生物学过程,是由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机制及新生
血管形成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完成。VEGF 是参与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的重要因
素,而抗 VEGF 治疗则会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导致术后伤口愈合的延迟以
及伤口愈合综合征的发生。与贝伐单抗相关的伤口愈合综合征包括手术愈合伤口
的裂开和手术伤口愈合的延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试验显示,在贝伐单抗开
始治疗前 28—60 d 内接受过大手术的患者中,术后出血或伤口愈合综合征的发
生风险并未见增加。但是,如果患者在手术的同时接受贝伐单抗的治疗,则在大
手术后的 60 d 内,出血或伤口愈合综合征的发生率就会明显升高,发生率达
10%~20%。为预防伤口愈合综合征的发生,在术后 28 d 内,不应开始贝伐单抗的治疗。虽然在停止贝伐单抗治疗与手术之间的最佳时间尚未确认,但是根据
贝伐单抗的半衰期(大约 20 d)及各项临床研究的数据,推荐贝伐单抗停用 5 周
后再择期手术 r 川。贝伐单抗使用期间如需进行急诊手术,应详细评价手术可能
对患者带来的获益和风险,并严密监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情况。
可逆性后脑白质病综合征是由于大脑半球后区脑白质血管源性水肿而引起
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呕吐、意识模糊、双眼视力障碍和癫痫发作
等,其诱发因素主要为急性血压升高(高血压脑病)、肾脏疾病、免疫抑制药物治
疗以及化疗。头颅 MRI 为重要的诊断方法,其典型的表现为顶枕部白质水肿,T1
低密度灶,12 高密度灶,皮层灰质有时也会受累。病变大多为双侧,极少数为单
侧,一般无明显梗塞病灶。
贝伐单抗引起的可逆性后脑白质病综合征的发生率<0.1%,且文献均为个
案报道。引起可逆性后脑白质病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贝伐单
抗所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脑屏障障碍及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但也可能与贝
伐单抗导致的高血压和血管痉挛有关。
由于可逆性后脑白质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改变可以完全可逆,而重度后脑
白质病综合征可能并发脑出血或脑梗死,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一
旦明确诊断,应立即停用贝伐单抗,并积极控制血压,大部分患者能完全恢复。
充血性心力衰竭即 CTC 2—4 级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贝伐单抗引起充血
性心力衰竭的总发生率为 1.7%,绝大部分患者为无症状的左心室射血功能下
降。一项针对转移性乳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贝伐单抗联合化疗组的
3~4 级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为 0.8%,单纯化疗组为 O.3%。而在转移性结直
肠癌的所有临床试验中,均无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报道。分析认为,引起充血
性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有心力衰竭病史、葸环类药物应用史和既往胸部放疗史。
据国外研究报道,如果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则应永久停用贝伐单
抗。
临床研究报道,贝伐单抗引起的皮疹发生率为 34%~46%,表现为头部及
后背部的红色丘疹,主要出现在贝伐单抗的输注过程中,无需处理,输注结束后
能自行消失。但在所有的Ⅲ期临床研究中,均无类似的报道。
贝伐单抗引起输注过敏反应的发生率<3%,严重输注过敏反应发生率<0.2%。
药品说明书建议初次使用时,输注时间应>90 min,第 2 次输注时间>60 min,如
均无过敏反应发生,此后输注时间可缩短为 30 min。Reidy 等认为,贝伐单抗使
用剂量为 5 m∥kg 时,输注时间>10 min 即安全可行。如治疗过程中出现输注过
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对于轻、中度的输注反应,可采取适当的对症和支持治疗;重度反应可能会
引起致命的后果,一旦发生,应立即采用肾上腺素、静脉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等
治疗。贝伐单抗治疗中还有一些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非穿孔性瘘管形成(食
管气管瘘、气管胸腔瘘、胆瘘、阴道瘘及膀胱瘘)、下颌骨坏死、鼻中隔穿孔以
及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时可能发生的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其他罕见的、
非严重不良反应有乏力、疼痛、腹泻、消化不良、口腔炎和厌食等。由于以上不
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处理原则无特殊性。
迄今为止,全球已有 800 000 例患者接受过贝伐单抗的治疗。贝伐单抗治疗
转移性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乳腺癌和转移性肾癌等肿瘤的安全性已
经得到多个大型临床研究的证实。总的来说,贝伐单抗引起的相关严重不良反应
的发生率较低,但对胃肠道穿孔和动脉血栓等可能致命的不良反应,只要临床选
择合适的患者,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其发生。高血压
和蛋白尿等不良反应可能对贝伐单抗的疗效预测起到一定作用。另外,由于疾病
进展是导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影响远远超过药物的不良反应,
而贝伐单抗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和降低疾病进展风险的益处应该远远大于其不良
反应带来的风险。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贝伐单抗的不良反应,但也要考虑到贝伐
单抗给患者带来的获益,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类药物的利弊,在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时,就不至于产生畏惧心理,而能从容决策。

蓝科 发表于 2017-9-5 23:47:46

太历害了,真全面

蓝科 发表于 2017-9-6 09:24:08

家母确诊到现在近4年,看了猫哥的帖子,佩服至极。易瑞沙吃了25个月了,现在我妈腹胀,吞咽困难,不能进食,呕吐恶心,腹泻。想加入你们的群,求高人指点,麻烦通过下,我的QQ563093347

猫有九条命 发表于 2017-9-19 12:50:09

1、恶心性及刺激性祛痰药

(1)氯化铵

适用于呼吸道炎症的初期,如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痰少而稠不易咳出者。常与其他镇咳祛痰药配成复方制剂应用。亦有利尿和降低体内碱储备、酸化体液及尿液作用,用于心肾性水肿及碱血症;泌尿系统感染需酸化尿液时。

注意事项:① 氯化铵可引起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故剂量不宜过大;② 服用时应多饮开水;③ 大剂量可产生酸中毒;④ 代谢性酸血症、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⑤ 因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溃疡病患者应慎用。

(2)愈创木酚甘油醚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咳痰、干咳及呼吸道痰液引起的咳嗽。一般用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的多痰咳嗽,多与其他镇咳平喘药联用或配成复方应用。

注意事项:肺出血、急性胃肠炎、肾炎及肾功能减退患者、孕妇及哺乳期禁用。

(3)复方甘草合剂

适用于一般性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初期咳嗽。

(4)碘化钾

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痰少而黏稠者,剂量宜小,疗程宜短。

注意事项:① 不宜用于青少年,以免发生或加重痤疮或影响甲状腺功能;② 大剂量服用可能发生心律失常;③ 原有甲状腺疾病患者可能诱发粘液性水肿。

2、黏液溶解剂

(1)乙酰半胱氨酸

对白色黏痰或脓痰均有效,适用于大量黏痰阻塞引起呼吸困难,术后咳痰困难,各种原因引起痰液黏稠者。吸入治疗常无不良反应,口服也较安全。

注意事项:① 支气管哮喘、严重呼吸道阻塞、严重呼吸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禁用。② 此药口服可干扰其他药物或抗生素的吸收,如减弱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的抗菌活性,故不宜联用,但对红霉素、阿莫西林的吸收无影响。③ 本品直接滴入呼吸道可产生大量痰液,需用吸痰器吸引拍痰;可引起呛咳、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一般减量可缓解,支气管痉挛可用异丙肾上腺素缓解。④ 不宜与金属、橡皮类物、氧化剂接触,故喷雾器需用玻璃或塑料制作。⑤ 应临用前配制,用剩的溶液应严密封存于冰箱中,48 h内用完。

(2)α-糜蛋白酶

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浓痰不易咳出者。

注意事项:严重肝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异常者忌用。

3、黏痰调节剂

(1)溴己新

多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矽肺痰液粘稠咳出困难者;能增加四环素类抗生素在支气管的分布浓度,联用能增强疗效。

注意事项:胃肠道不易耐受,并损害胃黏膜屏障,胃溃疡患者不宜服用。

(2)羧甲司坦

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患引起的痰液粘稠、咳出困难和气管阻塞等;防治手术后咳痰困难和肺炎并发症。

注意事项:① 孕妇及哺乳妇女、胃炎或胃溃疡患者需慎用;② 不宜于强镇咳药联用,以防痰液堵住气道而致呼吸不畅;③ 脓性痰患者需加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3)氨溴索

呼吸道润滑祛痰药,能调节浆液性与黏液性物质的分泌,增加中性黏液多糖分泌,减少酸性粘多糖合成,使呼吸道黏液理化性质趋于正常以利于排出。痰黏而不易咳出者,可选用氨溴索。

注意事项:① 妊娠初始3个月的妇女及哺乳妇女慎用。② 青光眼慎用。③ 胃溃疡、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④ 对因感染而引起的咳嗽多痰,可与抗生素联用;常见有轻度胃肠不适,个别有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应立即停药。

猫有九条命 发表于 2017-9-19 12:51:38

常用化疗药物主要副作用及处理原则

近年来肿瘤化疗的患者急剧增多,各种化疗药物均对生长活跃的组织有毒性作用,都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等。为了临床医师能及时准确的发现、处理这些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笔者总结出需要特别注意的副作用及防治方法(附 WHO 分度标准),仅供同行参考。

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明显的药物:

紫杉类:紫杉醇、多西紫杉醇

长春碱类:长春地辛、长春瑞宾

足叶乙甙及替尼泊甙

亚硝脲类:卡氮芥、环己亚硝脲、甲环亚硝脲

卡铂

蒽环类

1. 白细胞抑制:白细胞下降多开始于停药后一周左右,至 10 左右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 2~3 日,即开始回升,历时 7~10 日后可恢复至正常。一般 I 度和 II 度的白细胞抑制不需处理,多可以自然恢复,且不会影响下个疗程的化疗;通常 III 度和 IV 度的白细胞抑制需要积极的处理。

2. 血小板抑制:血小板的下降比白细胞晚,但是回升非常快。目前没有非常的好的药物治疗血小板下降。I 度和 II 度的血小板抑制无需处理,III 度和 IV 度的血小板抑制需要积极地处理。

消化道症状

胃肠道反应明显的药物:

(1)顺铂、氮芥、大剂量美法兰、氮烯咪胺、环磷酰胺、放线菌素 D 、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恶心呕吐较明显;

(2)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大剂量巯嘌呤、美法兰、依立替康常有腹泻,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3)麻醉药物常有便秘;

(4)长春碱类偶可发生麻痹性肠梗阻。

1. 恶心、呕吐的处理

恶心、呕吐是最常见的化疗反应之一,控制化疗导致的恶心和呕吐非常重要。初次化疗恶心和呕吐的控制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以后化疗反应的轻重。一般来讲晚上的呕吐应该较白天轻。严格计算出入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引起恶心呕吐的抗癌药物及其强度分类

(1)极高度致吐药:呕吐发生率达 90%~100%,如顺铂、达卡巴嗪、氮芥、大剂量环磷酰胺 (≥ 1000 mg/m2) 等。

(2)高度致吐药:呕吐发生率为 60%~90%,如亚硝脲类、多柔吡星、链脲霉素、卡铂、环磷酰胺 (≤ 1000 mg/m2)、甲基苄肼等。

(3)中度致吐药:呕吐发生率为 30%~60%,如异环磷酰胺、紫杉醇、氟尿嘧啶、甲氨蝶呤、依托泊甙、替尼泊甙、长春酰胺等。

(4)低度致吐药:呕吐发生率为 10%~30%,如博莱霉素、长春新碱、丝裂霉素、噻替哌、羟基脲、苯丁酸氮芥等。

控制方法:

(1)灭吐灵/安定:灭吐灵是最常用的、原始的止吐方法,单独应用效果一般,但是如果加大灭吐灵的量止吐效果会提高。但是随着灭吐灵剂量的增加,越来越易发生椎体外系的症状。所以,为了减轻锥体外系症状,在应用灭吐灵的同时加用安定,效果会更好,尤其是将灭吐灵 10~20 mg+安定 10 mg+200 ml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时效果最佳。对于一般的化疗药物来讲,这种止吐药物的配伍基本够用。

(2)5-HT3 受体拮抗剂:主要机理是在外周和中枢与化疗药物竞争 5-HT3 受体,从而达到止吐目的。常用的药物包括凯特瑞、枢复宁、恩丹西酮、枢丹、欧贝等。

(3)冬眠:以上的止吐效果不好时,可以应用冬眠疗法:1/3 冬眠 I 号,im,6~8 小时可以重复给药。

2. 腹泻

化疗当中不常见,个别的药物可以引起腹泻:5-FU、紫杉醇、广谱抗生素。

5-FU 引起腹泻的原因是由于其抑制了肠道内数量最大的细菌——大肠杆菌的生长,进一步引起那些对于这种药不敏感的细菌的生长,最常见的是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难辨)。个别病人应用紫杉醇后也可引起腹泻,但原因不明。

可给予活菌制剂,增加肠道内阴性杆菌的数量,如整肠生。

高度怀疑伪膜性肠炎时,千万不能给予止泻药,这样会加重肠道的中毒症状。可以给予万古霉素 0.25 g,每日 3 次口服,也可给予灭滴灵口服,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 便秘

与有神经毒性的化疗药有关:长春花生物碱、VP-16、DDP。

多食蔬菜、水,高纤维饮食。

开塞露纳肛。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消化道溃疡的一种表现形式,标志着其他部位的消化道也已经发生溃疡。用药 5~6 日后开始出现,至停药一周左右,逐渐愈合。抗代谢类药物所致的溃疡多发于唇颊粘膜。严重者可延及咽部、食道以至肛门,少数可波及阴道口及尿道。更生霉素所致的溃疡,多在舌边及舌根,溃疡深、疼痛重;常用的化疗药中,以 MTX 及更生霉素发生的口腔溃疡最多且重, 5-FU、VP-16 次之。

处理

口腔护理:高压生理盐水冲洗溃疡的局部,去除表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局部上药。多讲话有利于溃疡的痊愈;注意体温变化;注意局部感染灶感染恶化,成为全身感染的基础;及时应用抗生素,尤其是一些针对厌氧菌感染的抗生素。

药物外渗
药物外渗易引起皮肤损害的药物:

各种植物类化疗药,如 VCR、VP-16、Taxol、Topotecan;

抗生素类化疗药,ADM、EPI、BLM、ACT-D;

抗代谢药物,5-FU、MTX。

最易引起皮肤损害的药物是蒽环类药物(ADM、EPI),当然也是最严重的。

一旦发生药物外渗,局部封闭:普鲁卡因+生理盐水 / 普鲁卡因+生理盐水+地塞米松 / 冰袋冷敷局部。

脱发

最容易发生脱发的药物是抗生素类化疗药,如更生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博莱霉素、平阳霉素。另外,抗代谢类药物以及植物碱类化疗药液易发生脱发,如泰素、紫素、VP-16、VCR 等。

脱发是化疗期间最常见的副反应。目前没有更好的处理脱发的方法。

对于患者更加重要的是心理治疗,让患者明白化疗停止后会长出非常好的头发,发质不比以前差。

末梢神经炎

周围神经:草酸铂、长春碱类、紫杉类、足叶乙甙及替尼泊甙。

中枢神经: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可出现小脑共济失调。

周围神经毒性为可逆性,严重者需及时停药,补充大剂量维生素或可减轻。

化疗间歇时给予 B 族维生素有利于末梢神经症状的减轻。

严重的末梢神经炎是停化疗的指征。

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阿霉素 ADM、表阿霉素 EPI)对心肌有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很久不会消失,是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主要的影响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受影响,最常见的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严重时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有些患者甚至在停化疗后一段时间内发生心力衰竭。

本类药物具有终身剂量。阿霉素:国际上一般认为其终身剂量为 400 mg/m2,我国没有进行过此药物的毒性研究,但是目前暂且定位总量 400 mg。

表阿霉素:国际上一般认为其终身剂量为 90~1000 mg/m2,我国也没有相关毒性的研究,目前我们采用的标准和国际上相同。

心脏的检测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不应该低于 60%(绝对标准),和上次化疗相比左室射血分数下降不超过 20%(相对标准)。

紫杉醇药物(泰素、特素、紫素等)对心脏的传导系统有影响,主要表现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等。化疗期间一定要心电监测。

大剂量环磷酰胺可引起心肌炎, 与蒽环类联合毒性加重。临床表现为:活动后胸闷、气急,心包积液、心力衰竭 (可在停药后几周内发生) 等。心电图改变:T 波低平或倒置,ST 段下降,各种心率失常,出现持续的 QRS 波低电压是心脏毒性较特异的表现。右雷佐生(ICRF-187)有较好疗效。


肾功能损害

DDP:对于肾脏影响最大,主要是对于肾小管的损伤,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可逆的,而且在理论上来讲,无休止的应用顺铂化疗是会导致肾小球损伤,最后引起肾衰。

目前保护肾功能、减轻肾毒性的最有效的措施是阿米福丁,但是价格昂贵是其主要的缺点。目前相对应用较多的措施是水化、高张盐水,提高血液循环的氯水平。GFR 或肌酐清除率<60% 时化疗需要慎重。

异环磷酰胺:出血性膀胱炎是其引起的最严重的副反应,是停止化疗的指征。出血性膀胱炎患者以后膀胱的容量受影响,甚至有报道晚期膀胱癌的发生机会会增加。化疗期间必须每天检查尿常规(有无血尿)。Mesna 对于防止发生出血性膀胱炎方面非常有效,其应用方法是异环磷酰胺每日量的 20%,ivdrip, 每 4 小时用一次,共三次/每日。

肝损害

急性肝损害(轻微),通常发生于化疗结束后 1~2 周,一般不严重。表现为肝酶升高、胆红素升高,有时伴有黄疸。

治疗主要包括:停化疗或推迟化疗(一般 1 周多会恢复);给予保肝药物(肝泰乐、甘力欣、泰特等);给予降酶药物(联苯双酯);也可以给予极化液(对于黄疸有利)。

治疗后一周复查肝酶水平,正常既可以恢复化疗。

听神经损伤

最容易引起听神经的损伤的化疗药物是顺铂,出现听神经损伤时是停该种化疗药化疗的指征。如果患者有这方面主述,应该立即请耳鼻喉科会诊,必要时进行听力试验。顺铂化疗时一般情况下不提倡积极用速尿,因为此时速尿可以加重顺铂对于听神经的损伤。

肺纤维化

容易引起肺纤维化的药物:博莱霉素、平阳霉素、大剂量卡氮芥、大剂量环磷酰胺、吉西他滨等。

博莱霉素和平阳霉素最易引起肺纤维化,但是目前已经非常少见。肺纤维化是其最严重的化疗副反应,是剂量限制性毒性;

激素治疗可能有效。

猫有九条命 发表于 2017-9-19 12:53:01

临床问题:雾化药物有哪些?何时用?如何用?
目前雾化药物主要有湿化祛痰药,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用激素,抗菌药物,以及一些全身性用药雾化制剂。

本文就临床常用的雾化药物做一简单总结。

湿化祛痰剂
黏液脓栓或黏稠分泌物是气道阻塞的常见原因,并常使肺功能损害加重,诱发感染,类药物主要作用是化痰,以利于痰液排出。

生理盐水 5 mL 每次

一般用于气道湿化或者诱导痰排出,目前对使用高浓度盐水还是低浓度盐水尚有争议,个人觉得因为雾化吸入后会浓缩,因此用低浓度盐水可达到诱导痰的目的。

无菌注射用水 5 mL 每次

一般也是用于气道湿化而起到祛痰的效果。

α-糜蛋白酶 2.5 ~ 5 mg 加入盐水 5 ~ 10 mL 每次

该药物是一种蛋白酶,能分解痰液中得黏蛋白,能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使痰液稀释易排出,但长期雾化吸入会导致气道上皮鳞状化生,并且偶可导致过敏反应,已较少使用。

碳酸氢钠 2 ~ 5 mL 每次

其本身主要是静脉滴注后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碱化尿液或者口服治疗胃酸过多,或者用于巴比妥类、水杨酸类以及甲醇中毒患者。应用于雾化治疗是因其能降低痰液 pH 值,从而起到祛痰效果。

主要用于吸入性肺炎,已有多篇报道证实可以应用于真菌性肺炎或者 AECOPD 患者。

注意:
碳酸氢钠说明书上没有雾化吸入治疗的,还有其虽然能降低 pH 值,但是也能生成二氧化碳可能加重 COPD 等患者的二氧化碳潴留。


溴己新——必嗽平 2 mL + 5 mL 盐水每次

为半合成的鸭嘴花碱衍生物,有较强的溶解黏痰作用,可使痰中的粘多糖纤维素或粘蛋白裂解,降低痰液粘度;还作用于气管、支气管腺体细胞分泌黏滞性较低的小分子粘蛋白,改善分泌的流变学特性和抑制粘多糖合成,使黏痰减少,从而稀释痰液,易于咳出。

其还可促进呼吸道黏膜的纤毛运动,并剌激胃粘膜,引起反射性恶心,从而发挥祛痰作用。

盐酸氨溴索 2 ~ 4 mL 即是 30 ~ 60 mg 每次

注:其说明说上没有说有雾化制剂,但是临床上常用。属于超说明书用药,需谨慎。

支气管扩张剂
主要用于喘息的患者平喘用,主要有短效的 β2 受体激动剂、长效的 β2 受体激动剂、非选择性的 β 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

β 受体激动剂是治疗哮喘的主要药物,正确使用按需使用 β 受体激动剂并无危险,其药理作用主要与气道平滑肌细胞膜上 β2 受体结合激动该受体使平滑肌舒张松弛。

β2 受体激动剂同时也能抑制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胺、LTC4、LTD4 、PGD2 等介质(特别是沙美特罗和福莫特罗);福莫特罗能拮抗上皮细胞收缩减轻水肿;对淋巴细胞有调节作用;沙美特罗能抑制巨噬细胞释放血栓素等减少气道炎症反应,吸入 β 受体激动剂的同时应用抗炎治疗。

理想的抗胆碱能药应是气道选择性强、副作用小、临床应用疗效确切的药物,目前市面上的抗胆碱能药主要是阿托品的溴化季胺吸入制剂,由于其是水溶性的不易透过生物膜而入血少,从而减少副作用。

短效的 β2 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Salbutamol)和特布他林(Terbutalin)。

沙丁胺醇 100 μg ~ 200 μg 每次,可以 20 min 重复使用。如果是慢性频发者可以用 200 μg ~ 400 μg 每次

本药可以迅速缓解哮喘急性发作症状,属于 politiek 分类 4 类药,但是长期使用会使 β2 受体低敏疗效降低,为避免这种低敏现象可以有计划地与其他类型的平喘药交替使用,不应盲目加大剂量。

不良反应:
其不良反应主要会引起骨骼肌震颤好发部位在四肢和面颈部,一般较轻重症可影响生活和工作;如果超量的话可以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引起代谢紊乱主要引起血乳酸和丙酮酸升高。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还可能有低血钾;动物显示有致畸作用,妊娠早期慎用。


特布他林 250 μg ~ 500 μg 每次

与沙丁胺醇相似,作用较沙丁胺醇弱。

长效的 β2 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salmeterol)和福莫特罗(formoterol)。

福莫特罗 4.5 ~ 9 μg 每次

福莫特罗支气管扩张作用强而持久且起效迅速,属于 politiek 分类 1 类药,不良反应主要有震颤、心悸、心动过速。

沙美特罗 50 μg 每次,重症可以用 100 μg

沙美特罗为沙丁胺醇的衍生剂,其效果较沙丁胺醇强,起效缓慢但是作用时间长,属于 politiek 分类 2 类药,除了扩张气道作用之外,还能一直组胺诱导的血浆外渗、炎症细胞浸润以及抗原引起的肺组织组胺和白三烯释放起到抗炎作用,其不良反应除了震颤心悸外还有头痛。

非选择性的 β 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和肾上腺素 (adrenalin)。

异丙肾上腺素 20 μg,每喷 1 ~ 2 喷每次,svn 也有 0.25 mg ~ 0.5 mg 加入 5 mL 盐水

注意:
异丙肾上腺素对 β1、β2 均有明显的激动作用,既有明显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又有明显的心脏兴奋作用,其不良反应可诱导心悸和心动过速,还能诱发心律失常和心绞痛,心力衰竭患者可致心脏骤停。

肾上腺素由于其对 αβ 受体均有激动作用,对心脏有强烈的兴奋作用,目前逐渐被选择性的 β2 受体激动剂代替。


抗胆碱能药物:异丙托品(iprtropium)每次 40 ~ 80 g

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较高选择性的强效抗胆碱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较强,对呼吸道腺体和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不明显。

其不良反应:有口干苦味感,咳嗽可能影响患者用药顺应性,由于其为非选择性的 M 受体阻断剂,可能因阻断 M2 受体而引起反常性的支气管痉挛,长期使用不会产生受体耐受现象,但是会增加气道对拟胆碱药的反应性。

一般要求停药 3 天后再做激发试验不然其气道反应性结果可能有误差。雾化时最好使用口含管含嘴而不要使用面罩避免药物直接作用于眼引起瞳孔散大和眼内压增高。。

混合制剂: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氨溴索、妥布霉素可以配伍。布地奈德可以与特布他林、沙丁胺醇、色甘酸钠、异丙托溴铵、非诺特罗、乙酰半胱氨酸配伍,但不推荐将异丙托溴铵与色甘酸钠配伍使用,因为两者混合后可生成类似于油质、非晶体的配合物而出现沉淀。

注意:
这些药虽然可以配伍,但是其混合之后其空气动力学特性可能改变,温度、配置后的储存时间、混合后雾化杯中液体量的增大都可能影响雾化效果。

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将一些静脉用药如糖皮质激素、氨茶碱、庆大霉素等作为雾化吸入的药物使用,是不可取的。


目前市面上的混合制剂有:可必特(异丙托品与沙丁胺醇的混合制剂)

糖皮质激素
布地奈得药物浓度为 1 mg/2 mL,每次使用 1 ~ 2 mL,每日 2 ~ 3 次。

经气雾给出的药量中约 10% 沉积在肺部,成人分布容积约 300 L,儿童为 3.1 ~ 4.8 L/kg,显示其具较高的组织亲和力,可发挥强有力的局部抗炎作用,小剂量就能起到治疗作用。

雾化吸入布地奈得起效迅速,10 ~ 30 分钟即可发挥气道抗炎作用, 适用于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尤其适用于儿童哮喘病人。如果与抗胆碱能药物及(或)β2 受体激动剂联合雾化吸入, 治疗效果更佳。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吸入治疗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雾化能不能达到病灶、达到病灶的药效浓度是否足够、非感染区域的抗菌药物沉积、以及抗菌药物直接排出到室内环境引起的一些耐药问题等。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得到结论。

目前也有一些医院在用诸如阿奇霉素两性霉素之类的作为雾化吸入治疗。到目前为止,欧美国家建议用吸入气溶胶抗生素治疗的药物仅限于氨基糖甙类和多粘菌素类。

庆大霉素:其疗效及安全性尚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两性霉素 B:气溶吸入时成人每次 5 ~ 10 mg ,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成 0.2% ~ 0.3% 溶液应用;超声雾化吸入时本品浓度为 0.01% ~ 0.02%,每日吸入 2 ~ 3 次,每次吸入 5 ~ 10 mL。

目前,除妥布霉素(Novartis:TOBI)被 FDA 批准用于雾化吸入治疗囊性纤维化疾病,其余药物的安全性均未获得确认。

全身性用药
雾化用胰岛素,肝素,其他的还有雾化利多卡因,干扰素,血管扩张剂(比如硝酸甘油)等,目前处于研究阶段,均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来支持临床使用。
页: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查看完整版本: 为母添寿,坚持到底!母肺腺癌,骨转,脑转,靶向轮换,拼搏第一个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