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4 23: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梧州
不典型脑膜瘤的CT诊断
摘 要]目的探讨不典型脑膜瘤的CT诊断。方法 10例不典型脑膜瘤均行CT平扫,9例行CT增强扫描,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混杂密度的脑膜瘤5例,囊性脑膜瘤3例,完全强化性脑膜瘤2例。结论 确定瘤体位于脑外是提高不典型脑膜瘤CT诊断准确性的关键,但也有极少数脑膜瘤表现不典型,在鉴别诊断时应引起注意。
关键词:脑 脑膜瘤 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739.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7)12-0037-02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肿瘤,绝大多数脑膜瘤具有典型的CT表现,一般容易诊断,诊断符合率可达95%以上,但有少数脑膜瘤CT表现不典型,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对近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不典型脑膜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不典型脑膜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0例不典型脑膜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的CT检查资料。均用西门子-CR机扫描,且9例做了增强扫描。结果:1 病灶部位 大脑凸面6例,大脑镰1例,鞍区1例,后颅凹1例,蝶骨嵴1例。2 肿瘤的大小,数目,形态 肿瘤直径2~8CM平均4CM,多发1例,呈圆形或卵圆形6例,不规则形3例。
恶性脑膜瘤的CT、MRI影像分析
作者:杜凤山,蒋博民,崔现成,张乐,王鹏
【摘要】 目的 探讨恶性脑膜瘤的CT、MRI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来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35例)的CT、MRI资料。结果 恶性脑膜瘤:(1)T2WI信号及密度不均29例(82.1%);(2)T1WI信号不均27例(77.1%);(3)边缘不规则21例(60%);(4)粗短的硬脑膜尾征19例(54.2%);(5)颅骨受侵8例(22.8%);(6)瘤内钙化14例(40%);(7)多发2例(占5.7%)。结论 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定性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注意与良性脑膜瘤的鉴别.
脑膜瘤为颅内常见肿瘤,恶性者少见。恶性脑膜瘤约占2.4%[1]。恶性脑膜瘤的影像诊断需要综合分析,作出准确诊断有时较困难。因此,本文对近几年来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35例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性。现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自2000年1月—2007年6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35例,其中女19例,男16例。年龄16~77岁,平均41.5岁。35例恶性脑膜瘤中同时行CT、MRI加增强扫描28例。7例仅做CT或MRI平扫。应用检查设备:MACONI8 000双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5~10 mm,螺距1或1.5,矩阵512×512,造影剂为碘海醇;PHILIPS GYROSCANI INTERA 1.5T MASTER MR,采用标注头线圈,SE序列行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扫描参数:T1WI(TR145 ms,TE1.7 ms)、T2WI(TR5 800 ms,TE110 ms),层厚10 mm,层间距6 mm,增强扫描用Gd?DTPA。
2 结果
本组35例经CT、MRI扫描,17例第一诊断为恶性脑膜瘤,14例诊断为脑膜瘤,4例定性困难。本组病例发生部位:顶部10例,额部4例,颞顶部4例,桥小脑角区4例,小脑幕区4例,大脑镰旁3例,鞍上区2例,侧脑室旁1例,桥前池1例,嗅沟1例,眶上裂1例。肿瘤最大者为1.0 cm×9.6 cm,最小者2.4 cm×2.3 cm。(1)肿瘤信号或密度: T1WI信号不均27例(77.1%),T2WI信号及密度不均29例(82.1%),6例信号均匀(17.1%)。CT密度不均29例(82.1%)。(2)肿瘤边缘:边缘毛糙、不规则、分叶、有瘤旁结节(图1a.b)表现30例(85.7%),边缘规整5例(14.3%)。(3)硬膜尾征:增强扫描硬膜尾征呈短粗不规则或斑状强化19例(54.2%)(图2),较规则细长3例(8.6%),因发病部位不同,其他未见硬膜尾征。(4)颅骨受侵:6例颅骨受侵犯,4例表现为颅内板增厚,边缘模糊,2例颅骨破坏,其中1例肿瘤巨大,侵犯颅骨全层跨越颅外生长。(5)瘤内钙化:CT平扫见瘤内呈点状及斑状不规则钙化13例(37%)。(6)瘤周水肿:占14例(40%),水肿呈“指状”。(7)肿瘤多发:1例肿瘤生长部位在左侧颞顶部,1例位于顶部(图3)。(8)颅内转移或术后复发: 7例, 其中1例见颅内多发转移灶,6例术后复发。
3 讨论
脑膜瘤大部分为良性,恶性较少,恶性脑膜瘤多是因为肿瘤生长迅速,瘤体中心缺血、坏死或囊变,而致影像学上肿瘤信号或密度不均。
3.1 恶性脑膜瘤的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 恶性脑膜瘤细胞呈梭形,类似肉瘤,肿瘤内没有典型的脑膜瘤结构,细胞成分增多,核呈多形性,有丝分裂增多,但它的临床病理特征为病程短、进展快,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即瘤体有膨胀、浸润性生长,无或有不完整包膜、易出血、坏死、囊性变。临床上恶性脑膜瘤切除术后复发率高,且易发生脑内或远处转移。本组其中1例发生在脑内,呈多发转移灶。目前恶性脑膜瘤的转移途径尚有争论,多数人认为通过静脉系统远处转移,常见部位是肺、骨骼、其他部位有脑膜、肝脏、淋巴结等[2]。第6期恶性脑膜瘤的CT、MRI影像分析 杜凤山,等
3.2 恶性脑膜瘤影像学特点 脑膜瘤在影像学方面出现如下特征时应提示为恶性。(1)肿瘤信号或密度不均:平扫或强化瘤内出现信号或密度不均,可能是瘤体有囊变坏死或出血。本组有29例,出现率82.1%,这对恶性脑膜瘤诊断有一定价值,原因可能是恶性脑膜瘤生长迅速,造成肿瘤内供血不足,导致缺血及坏死,继之液化、囊变。(2)肿瘤边缘毛糙、不规则、分叶及偏于肿瘤一侧的结节:此种征象往往是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生长较快,血供不均,有时见不到完整的包膜,瘤旁结节无包膜(图4a.b),此为恶性脑膜瘤典型特征。本组30例具备此征象,占85%。(3)短粗、不规则及斑片状硬膜尾征:硬膜尾征的出现并不一定都是良性脑膜瘤所具有的特征,由于硬膜增强带是由脑膜上皮的细胞聚集,而脑膜瘤上皮细胞的多中心聚集可能在脑膜瘤的复发或直接侵及硬膜中起重要作用[3]。所以当CT、MRI增强扫描肿瘤与其附近硬膜难以区分,硬膜增强带连续性中断或呈斑片状强化,是恶性脑膜瘤的有力依据。本组病例术中见肿瘤与硬膜不易分离、易出血,病理报告提示硬膜受侵。(4)颅骨受侵:本组6例颅骨受侵犯,其中4例颅板增厚,边缘不规则;2例颅骨破坏,甚至侵犯颅骨全层,跨颅外生长,本组2例经CT扫描见颅骨破坏者我们直接诊断为恶性脑膜瘤,术后病理证实。(5)颅内多发:恶性脑膜瘤多发少见,本组只见2例,多发性脑膜瘤发生机制迄今尚不明确。多发性脑膜瘤发生机制有多种学说,对于恶性脑膜瘤来说,Stangl等[4]认为可能是肿瘤侵蚀或阻塞静脉窦引起静脉内的转移。Turgul等[5]认为多发脑膜瘤是多中心来源,各部脑膜瘤之间独立生长。(6)其他:瘤内钙化及瘤周水肿,CT平扫对瘤内钙化效果最佳,MRI对瘤内钙化及骨骼信号则不敏感。瘤周水肿据肿瘤发生部位不同而表现有所差异。本组结果提示,钙化及瘤周水肿对良恶性脑膜瘤的鉴别未见有特异性表现。
3.3 影像诊断及鉴别 恶性脑膜瘤因发病较少见,CT、MRI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根据我们经验,结合文献知识,我们认为恶性脑膜瘤的检查方法较重要,一是CT平扫及增强,二是MRI平扫及增强。CT扫描易发现骨质受侵及钙化,两者增强扫描进一步观察肿瘤内部结构及瘤周变化,再进行综合分析,依据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恶性脑膜瘤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恶性脑膜瘤应与良性脑膜瘤及胶质瘤鉴别:良性脑膜瘤大部分信号及密度较均质,多数为明显的均一强化,边缘光滑,有完整的包膜,硬膜尾征表现为光滑且细长,颅板可增厚,但很少出现颅骨破坏。胶质瘤平扫一般为低、等或略高密度,强化呈环状,因为胶质瘤绝大多数发生在脑内,瘤周水肿在肿瘤周围,水肿多呈“指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恶性脑膜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1)肿瘤信号或密度不均。(2)肿瘤边缘毛糙、不规则、分叶及偏于一侧的结节,瘤旁结节无包膜,此为恶性脑膜瘤典型特征。(3)短粗、不规则及斑片状硬膜尾征。(4)颅骨受侵。(5)颅内多发。因此,一旦出现上述征象则提示为恶性脑膜瘤,应建议临床及时行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 余永强,孟庆勇,陈小妹.非典型性恶性脑膜瘤的CT和MRI与良性脑膜瘤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15(7):516.
[2] Rawat B,Framchetto AA,Elavathil J,et al.extranial metastases of meningion ma[J].Neuroradiology,1995,37:38-48.
[3] 步星耀,尹志华.脑膜瘤硬脑膜侵袭的临床研究[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1):10-11.
[4] Stangl AP,Wellenreuther R,Lenartz D,et al.Clonality of multip lem ening iom as[J].J Neurosurg,1997,86:853-858.
[5] Turfut,Palaoglu S,Ozcan OE,et al.Multiple meningioma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without the stigmata of neurofib rom atosis,Clinical and the rapeutic study[J].Neurosurg REV,1997,20:117-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