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关注着这个问题的讨论,我本人肺腺癌晚期,切除了左上肺叶和第三根肋骨;基因突变检查为阳性,没有化疗,直接上易瑞沙,目前吃了20多天;副作用都依次表现,但都不重,可耐受。 对易瑞沙耐药问题,一种意见是易瑞沙的力量跟不上肿瘤发展后的疯长,因此易瑞沙显得没效;另一种意见认为新生的肿瘤以变异的形式出现,易瑞沙无法辨认,于是那些改头换面的肿瘤细胞可以不受易瑞沙的压力而自由发展。 这两种意见基本上是猜测的,尤其是后一种,持这观点的人大概套用了乙肝病毒变异逃逸拉米夫定致使拉米规定耐药这一模式,我找了很久,至今没找到关于癌细胞变异逃逸的科学论证。到目前为止,我把第二种的“变异”论排除。 那么,就剩下第一种的假设了,即易瑞沙的抑制作用跟不上肿瘤的疯长。为什么开始服用时很有效呢?那时的肿瘤其实也在疯长,有些又骨转又脑转的人,体内的肿瘤细胞不多吗?长得不快吗?可是,一旦每天吃下一粒易瑞沙,有效的人便显得非常有效,可见一粒易瑞沙的强大威力!它不但把肿瘤的上皮细胞生长因子抑制了,还把其他的上皮细胞生长因子也抑制,于是在全身发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尤其很多副作用与皮肤有关(是不是这个皮肤的“皮”和上皮细胞的“皮”同一回事?)。在这之后,肿瘤的发展几乎处于停顿,一切风平浪静,直到某个时候耐药。 某个时候是如何到来的呢?为什么就不能一直风平浪静下去? 我想到“药物浓度”,易瑞沙的药物利用率是很低的,记得只有百分之十几,而且它的代谢是靠细胞色素酶P450,很多药物的代谢都是靠这个色素酶代谢,它们在肠道内和肝脏内,这种色素酶越多,易瑞沙吸收进体内就越少,并且代谢排出越快。而患者体内的易瑞沙浓度,是抑制肿瘤发生的力量,浓度越高(当然副作用会很大)抑制肿瘤的力量越强。 吃易瑞沙一段时间后,肠道内和肝脏内的这种细胞色素会越来越适应被易瑞沙消耗的环境,渐渐增长,把部分易瑞沙阻挡在血液之外,更严重的是,肝脏的细胞色素酶也渐增长,非常有效地迅速地代谢排泄血液中的易瑞沙有效物质,于是,这时候的易瑞沙的血药浓度会变得非常低,不足以胜任抑制肿瘤,肿瘤原本所受的压力大大减轻,于是就再次蓬勃发展。如果有机器和试纸测量易瑞沙的血药浓度,那就一目了然了,可惜没有。另外,易瑞沙的设计也简单化,一天一人一粒,大个子一粒,小个子也一粒,如果把每粒制成小粒的,然后确实它的剂量范围,即多少至多少豪克/公斤/天,那就大不一样了,就可以各人调整到既有效又轻副作用的剂量,而且随时可以增减剂量。 为什么有的人耐药停掉,化疗一翻又重新用上易瑞沙,易瑞沙又有效了?这是因为停了易瑞沙,经过别的治疗,体内的这种细胞色素酶说不定又被别的药物所消耗而处于低谷,这时候重新用回易瑞沙,易瑞沙便可以获得不俗的浓度。 我是个肝脏移植受者,我吃的免疫抑制剂也是靠细胞色素酶P450代谢的,明白同剂量的免疫抑制剂,为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血药浓度,为何同一个人,同一剂量,为何不同时候会有不同的浓度。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是决定免疫是否受到足够抑制,移植肝能否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也把是否有足够的易瑞沙浓度,看作是能否有效抑制肿瘤的最关键的因素。 我的结论是:易瑞沙不是耐药,而是浓度下降!明确耐药无效之后,提高易瑞沙的血药浓度(增加剂量或以辅助药物升高其浓度),可能是一种解决的办法。当然,由易瑞沙带来的生物毒性(或称副作用),这时也会同步增加。 以上仅是一种设想,欢迎大家批评和讨论,以图找到易瑞沙耐药后的应对办法。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