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9-4 15: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table cellspacing="5" cellpadding="0" width="540" border="0"><tbody><tr><td><h3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size="3"><strong>小步前进的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strong></font></h3><p align="right"><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杨衿记 吴一龙</font></p></td></tr><tr><td><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hr/></font><p style="LINE-HEIGHT: 130%;"><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口服拓扑替康能否成为小细胞肺癌的二线用药?<br/><br/> 一线化疗失败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十分棘手的问题。英国皇家Marsden医院Brien报告了口服拓扑替康的一项开放性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br/><br/> 该研究将不适合静脉化疗的复发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用最佳支持治疗(BSC)组或BSC+口服拓扑替康组(2.3 mg/m<sup>2</sup>,d1~5,q21d),按PS评分为0/1分或2分、性别、有无肝转移和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距离一线治疗)≤或>60天对患者进行分层。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次要终点包括症状控制、生存质量、有效率(WHO标准)、6个月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和耐受性。所有患者随访≥30周,记录疾病进展、退出试验后的抗癌治疗和生存期。<br/><br/> 结果显示,共141例患者入组(口服拓扑替康组和BSC组分别为71例和70例),两组的基线特征相似,平均年龄为60对59岁,广泛期为68%对61%,TTP为84天对90天。<br/><br/> 口服拓扑替康治疗的中位周期数为4周期,有效率为7%,病情稳定为44%。TTP≤60天的患者生存期延长,口服拓扑替康对BSC为23周对13周(P=0.0357),TTP>60天的患者生存期也延长,但无显著差异,为28周对14周(P=0.0975)。<br/><br/> 生存质量问卷调查显示,BSC组症状恶化速度明显较快。口服拓扑替康组的毒性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33%,4度血小板减少症为7%,3/4度贫血为25%。非血液学毒性包括,恶心为1%对0,呕吐为3%对0,腹泻为6%(1例患者拒绝治疗而死亡)对0,疲劳4%对4%,呼吸困难3%对9%,疼痛3%对6%。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性感染和败血症分别占患者(其中3例死亡)的3%、1%和4%。两组随机30天内的死亡率分别为7%对13%。<br/><br/> 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二线化疗不一样,复发、耐药的小细胞肺癌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成熟的金标准二线化疗方案,该项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对小细胞肺癌二线化疗的有益探索,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口服拓扑替康二线治疗复发、耐药的小细胞肺癌稍微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了生存质量,该方案治疗方便,价格适中,毒性可以接受,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br/><br/> 但是,在晚期NSCLC分子靶向治疗热火朝天、方兴未艾的时代,难道小细胞肺癌就成为被分子靶向治疗遗忘的角落?特别是对复发、耐药和预后不佳的小细胞肺癌,难道就只局限于传统的化疗?这些都值得令人深思。<br/><br/> 老药新传:沙利度胺联合化疗能否作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维持治疗?<br/><br/> 法国Pujol报告了有关沙利度胺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一项Ⅲ期临床试验。该研究纳入年龄<70岁、PS≤2、体重下降≤10%的初治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女性要求为绝经后患者。患者先接受2周期的PCDE方案化疗(依托泊甙100 mg/m<sup>2</sup>,d1~3;顺铂100 mg/m<sup>2</sup>,d2,环磷酰胺400 mg/m<sup>2</sup>,d1~3,表阿霉素 40 mg/m<sup>2</sup>,d1),疗效评价为有效的患者被随机分为继续接受另外4周期PCDE方案化疗+沙利度胺(每天400 mg)组和继续接受另外4周期PCDE方案化疗+安慰剂组。计划随机入组200例。<br/><br/> 由于入组速度慢,最后纳入分析的只有119例。因毒性反应死亡者4例(3.3%)。<br/><br/> 2周期化疗后评价为完全缓解(CR)者11例,部分缓解(PR)者86例,总有效率81.4%。92例有效者被随机分组,沙利度胺组49例,安慰剂组43例,另5例有效者因化疗后恢复较差未参与随机分组。<br/><br/> 在基线特征方面,沙利度胺组肝转移(61%)比安慰剂组(42%)多,其余基线特征两组均衡。两组完成6周期PCDE方案化疗的患者比例均等(75.5%对74.4%),接受沙利度胺或安慰剂治疗的平均时间分别为(4.5±2.7)个月对(5.1±2.4)个月。沙利度胺组退出治疗的原因以毒性反应为主(55.3%对35%),安慰剂组以疾病进展为主(43%对62%,P=0.06)。<br/><br/> 随机分组后随访9个月的总生存期分析显示,沙利度胺组生存期较长,沙利度胺的死亡风验比为0.48(P=0.03),沙利度胺组和安慰剂组在随机分组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7个月对8.7个月。<br/><br/> 该项试验是一项设计非常严谨的Ⅲ期临床试验,虽然未能按计划完成200例的入组研究,但仍显示沙利度胺组的生存优势,沙利度胺延长了化疗有效后(肿瘤负荷最少)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沙利度胺有抗血管生成活性,在抗肿瘤治疗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所以有临床肿瘤学家将其称为所谓的“靶向治疗的一种非靶向药物”。<br/><br/> 该试验研究中小细胞肺癌化疗+沙利度胺初步显示了生存优势,这是否意味着:①小细胞肺癌治疗也应该引入“靶向治疗”的概念?②小细胞肺癌化疗联合真正意义的分子靶向治疗也能够产生协同作用?③小细胞肺癌化疗有效并满6周期后用沙利度胺(或其他分子靶向治疗)也能产生“维持”或“巩固”治疗作用?④还应该有疗效好但毒性低、安全性更好的沙利度胺剂量?这些均需更深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 <br/></font></p></td></tr><tr><td><p align="right"><br/><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font></p></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4 15:14:40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