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表明:恶病质(又称“恶液质”)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致死率高达80%。而尽早采取支持性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这类情况,常常是能否挽救或延长患者生命的关键。
(一)临床表现
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体力下降、低蛋白血症等是“恶病质”的主要临床表现,一般还常伴有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减少、功能状态差等,这些,是影响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二)恶液质的中医病机解释
恶液质诸多症状表现都属中医“虚劳”范畴。-般而言,虚劳多由积渐而成,大抵病久体羸叫 “虚”,久虚不复叫“损”,损极不复谓“劳”。主症为消瘦、食欲减退、神疲乏力等。癌症恶液质一般出现在晚期癌症病人之中,是以食欲不振、极度消瘦、全身代谢改变为核心的综合征。
(三)西医学的机理解释
1.食欲缺乏或低下 食欲缺乏或低下可在肿瘤早期和肿瘤快速生长期或扩散时出现。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影响了病人的营养状况,使吸收降低,血糖偏低,氨基酸不平衡,并使丘脑下部(调节食欲及饱足感)的生理机能受干扰。此外,丘脑下部的低分子肽也影响脑功能,它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及反应细胞而发生无食欲。
肿瘤仅为人体重0.01%时,每天食物摄入量即开始下降。当肿瘤为人体重3~5%时,即出现明显恶液质,当肿瘤扩散或复发时,约15%的肿瘤病人有明显食欲缺乏,25%在一顿饭开始有饥饿感,但很快就感到饱了。无食欲导致体重下降,使病人虚弱并发生继发性的合并症,例如无力、褥疮、溃疡、体液和电解质异常,对感染的低抗力降低,对食物更无兴趣。
2.味觉改变 病人用5-氟尿嘧啶治疗时,甜感觉阈提高,结束治疗后又降低。肿瘤病人对苦味阈降低,这也许是厌恶肉的原因。肉的苦味可能由于肉中有很少量的氨基酸,而无肿瘤的人是感觉不出的。锌缺乏可使味觉改变,这也可能是肿瘤病人味觉减退的另一个可能原因。味觉不正常的肿瘤病人失体重的发生率比正常者高。
3.代谢改变 一些患恶性肿瘤病人的基础代谢率约增加10%。蛋白质代谢亦受到干扰。开始时肿瘤消耗周围组织,后来造成低白蛋白血症。肿瘤扩散的病人较局限者更低。这可能是由于蛋白质合成降低,丢失又很多之故。
4.手术及化、放疗所造成的营养失调问题
(四)治疗
1.中医治疗措施 不同中医师治疗的着眼点不尽相同,有些主张以调补脾胃、增进营养吸收为主;有的主张直接补益气血阴阳。殊途同归,合理运用,均可有一定疗效。
(1)辨证施治:恶液质大多属于正气虚弱,伴有邪实,是一类比较错综的虚实挟杂;而虚常是多脏器虚弱,阴阳气血精均有所不足,邪实也较复杂,有瘀、毒、湿、浊混杂,因此,应注重辨证,且这类患者常肝胃功能差,过于粘腻滋补之剂于事无补,须缓缓图之,从健脾养胃着手,分辨阴阳气血而治之。
(2)对症治疗: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邪实或某些症状的,如有否胸腹水,有否疼痛,有否消化功能障碍等。有的话,重在采取内外治方法,对症治疗。
2.西医治疗措施 西医的治疗措施主要着眼于支持疗法,常用措施包括:
(1)静脉高营养输液:虽对恶病质有一定的改善,但对改善食欲、增加合成代谢并无帮助,更何况长期静脉给药价格昂贵,使用不便。
(2)孕酮类激素:主要是甲地孕酮和甲孕酮两个品种,它们的作用类似,都能改善食欲、增加体重,促进蛋白合成,减轻癌痛,可以使患者脂肪组织增加,提高化疗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化疗的耐受性。
(3)化疗低蛋白的处理:促生成:黄芪、甲孕酮;补白蛋白;联合利尿:速尿+多巴胺;抑制分解:强的松、地塞米松。
(4)改善微循环:6-542静滴,丹参(有些病人不能用,注意血小板情况)
(5)对消化道的保护:运用胃酸抑制剂;消化酶合成障碍者;用乳酶生、多酶片。
(6)加用胰岛素/也可用能量合剂(内含胰岛素),刺激食欲。一般不超过12μ,静滴+10%糖+KCl。
3.我们的常用措施 我们曾用四年时间,追踪观察过近4000例临床患者,其中,先后正在进行化疗的有1794例;放疗的427例;三个月内做过手术的781例;未采取任何西医学措施的512例。这些患者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恶病质情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运用零毒化疗制剂,约7成患者以上同时还接受中医辨证汤剂。恶病质及相关临床症状都能在短期间内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可见中医学改善恶病质,还是十分可行的。
临床症状 |
病例数(例) |
显效(例)(%) |
有效(例)(%) |
无效(例)(%) |
有效率(%) |
见效时间(天) |
精神不振 |
3821例 |
1250例(32.7%) |
2436例(63.6%) |
127例(3.0%) |
96.7% |
2~7 |
食欲改善 |
1628例 |
728例(44.7%) |
835例(51.3%) |
65例(4.0%) |
96.0% |
2~14 |
睡眠改善 |
830例 |
385例(46.2%) |
404例(48.4%) |
45例(5.4%) |
94.6% |
3~21 |
疼痛 |
312例 |
89例(28.5%) |
186例(59.6%) |
37例(11.9%) |
88.1% |
2~35 |
癌性发热 |
153例 |
25例(16.4%) |
107例(69.9%) |
21例(13.7%) |
86.3% |
5~28 |
出血 |
78例 |
41例(52.6%) |
31例(39.7%) |
6例(7.7% |
92.3% |
3~14 |
升白 |
1730例 |
1021例(59.1%) |
398例(23.0%) |
311例(17.9%) |
82.1% |
28 |
疲劳 |
2850例 |
1035例(32.4%) |
1388例(48.7%) |
427例(14.9%) |
85.1% |
7~14 |
面色 |
1987例 |
938例(47.2%) |
870例(43.8%) |
179例(9.0%) |
91.0% |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