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2-15 22: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绥化
看到你好象在找这个
一、 PICC与留置针的封管
封管液可选用肝素液或生理盐水,12500单位肝素加入250毫升盐水,血、输液、输注TPN 或高粘滞性药物后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管,每次10—20ml封管;留置针3-5ML封管。以脉冲正压式注入,当最后剩余0. 5~1ml 液体时,边推注注射器的活塞边撤出注射器,即正压封管.
二、 PICC在操作和巡视期间应该注意观察
1)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 可能与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穿刺后压迫的方法不正确,压迫时间较短;穿刺肢体活动过度,血管选择不当或重复穿刺2次以上有关,多见于穿刺后24-48h内,因此置管前应评估患者,了解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穿刺后穿刺点覆盖一块无菌小纱布,再用透明敷贴覆盖,24h内换药,以便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情况,同时嘱患者24h内限制关节活动,可用500g盐袋压迫穿刺点1-2h,术侧上肘垫高,卧床时避免压迫置管手臂。第一次换药后,穿刺点出仍需覆盖一块无菌小纱布,以免渗出导致敷贴不能紧贴穿刺点,使导管移位。以后每周更换1~2次,更换贴膜时,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换药时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揭去透明敷贴。
2) 注意观察有无导管堵塞 封管不正确,冲管不及时或不彻底;肝素帽松动致血液返流后凝固;剧烈咳嗽;用力大便后上腔静脉压力过高;未进行常规维护;患者自身血液粘度高等都可以导致导管堵塞。封管有其特殊性,要求每次输液后,封管时不要抽回血,要用10ml以上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10~20ml脉冲式进行冲管,并正压封管,以免压力过大。出现导管堵塞时,切忌用力推注或冲管,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去除肝素帽,接一肝素盐水预冲好的三通,先用20ml空注射器用力回抽5~10ml使管腔成负压,然后关闭通道,将盛有125U∕ml肝素钠的5ml注射器迅速开通,借助负压作用使肝素液进入,20分钟后回抽,如此反复,若仍不通畅,可改用5000U∕ml的尿激酶[3],若仍不通畅可考虑拔管。注意不能用力向管腔内强行推注溶栓剂,以防血栓脱落后形成血块堵塞。
3) 观察有无感染 一种情况是穿刺点感染,另一种是管道感染。除护理人员加强无菌操作外,换药频率是预防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敷料选择也是预防感染的一个因素,出汗少的患者可以选择单纯透明贴,出汗多的患者可选择棉质敷料,若出现伤口红肿,可用50%MgSO4湿热敷或红外线照射,加速血液循环,使肿胀消退;或使用碘伏消毒管口皮肤,因碘伏对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进入血液有肯定作用[4]。另外就是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患者遵医行为低,因此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告知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要擅自撕下贴膜,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时及时请护士更换,避免使用带有PICC一侧手臂过度活动,避免置管部位污染;本组患者中有一例对透明敷贴过敏,穿刺周围皮肤出现红斑,更换服帖后症状缓解,未发生感染。
4) 观察有无发生静脉炎 包括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其中,机械性静脉炎通常发生在穿刺后48-72h,主要由于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应、导管材料过硬、穿刺肢体活动过度、穿刺者技巧、导管尖端位置、病人状况;血栓性静脉炎原因有导管外周形成血栓,穿刺时损伤血管内膜、封管不规范、导管头端或导管内形成血栓为常见;细菌性静脉炎,主要是不正确洗手、皮肤消毒、未遵循无菌技术、穿刺时污染导管、辅料护理不良;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可给与抬高手臂并制动、导管处用38~40℃左右的3%硼酸沿静脉走向热敷,外用消炎止痛膏包扎。这些症状一般发生在置管1周左右,表现为沿置管血管出现线状发红、肿胀、疼痛。
5) 观察有无手臂肿胀 为了预防手臂肿胀,首先分析原因考虑置管的深度是否合适,是否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穿刺侧肢体放置是否正确,指导患者穿刺侧肢体抬高30°,并尽量保持平卧位不要使穿刺侧肢体受压[4],同时应每天输液前测量臂围,本组患者发生一例手臂肿胀,主要是由于低蛋白血症引起的,经过纠正低蛋白血症,抬高穿刺侧肢体,减少受压,手臂肿胀逐渐消失。
6) 观察有无心律失常 发生心律失常,因为外测量长度不准确,导管头端进入上腔静脉下端,刺激上腔静脉丛引起,也于病人有心脏病史有关。在置管的过程中,若发现病人心率加快应及时拔除PICC管2~3cm,症状即可减轻
7) 导管异位、破裂、断裂 如发现体外导管增长或敷料不再原处,则可行胸透导管定位,导管异位主要是固定不妥,肢体活动过度和外力的牵拉所致。导管异位一般都走向颈内静脉,可拔导管5~6cm后用5~10ml生理盐水冲管,细软管可随回心血液流入上腔静脉,或将导管拔出到胸锁关节处的锁骨下静脉输液,如导管异位距离大,则应拔管;导管破裂可在绝对无菌操作下自断裂处剪断远端的导管,重新接上肝素帽或正压接头;若血管内发生断裂则用手指压迫导管远端处的血管,行静脉切开术,取出断裂的导管。
三、 并发症的处理
1 局部渗血 局部外敷云南白药加压包扎,并嘱病人健侧卧位,术侧肢体避免剧烈活动,2天后出血停止。
2 静脉炎 PICC置管后,由于导管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有2例患者穿刺侧肢体沿血管走向出现红肿、硬结、疼痛。由于中药金黄散有清热解毒、除湿化浊、行气散瘀、活血消肿的功效[1],因此与蜂蜜调和成稠糊状,沿红肿部位外敷,每日换药1次,5天后症状消失。
3 穿刺点感染 由于夏季气温高,出汗多,局部潮湿,皮肤不清洁,透明敷贴透气性、穿刺点周围出现红肿、硬结、且活动后有疼痛感。给予管口严格消毒后,每日滴庆大霉素5滴抗炎处理,并更换透气性好的棉质无菌敷贴,每日换药1次,保持局部干燥,穿刺点敷贴潮湿及时更换。3天后治愈。
4 导管阻塞 由于大量高浓度液体如20%甘露醇、脂肪乳、鸭胆子油的输注,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部分导管阻塞现象,导致输液不畅。经肝素液抽吸,然后放松,借负压使肝素液与血栓充分接触,边抽边推,如此反复多次,阻塞的管腔均已通畅。
5 导管异位和脱出 误入颈外静脉,将导管撤出6cm左右,重新固定。导管不慎脱出4~6cm,在未影响置管用途时,固定后继续使用。但脱出的导管不可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感染。
四、 留置针在操作和巡视期间应该注意观察
1) 护理
(1)在行留置针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说明置管的目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2)操作技术要熟练,使用套管针进行输液时,穿刺前检查好套管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3)留置套管针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4)套管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我国尚没有统一标准,一般以3~4天为宜,有的报道认为只要没有发生堵管和渗漏,留置7天是完全可行的,太长可导致套管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5)使用静脉留置针连接输液器或输血器务必压住针前端,以防止静脉因吸气产生负压引起气栓,也可避免将管带出静脉。(6)凡留置套管针的患者应加强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每日2次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更换无菌贴膜,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触痛等现象,注意沿静脉走向有无静脉炎的发生。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疼痛及时拔管。(7)留置针再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到回血后才可接上液体,不宜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堵塞。(8)告知患者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血管
静脉留置针常见的不良反应
2) 常见不良反应:置管后局部渗血、穿刺部位发红、液体外渗、针眼渗血、静脉炎、疼痛、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等。
3) 主要预防措施
(1)严格无菌操作、掌握穿刺技术、选择好穿刺血管的部位。(2)根据患者血管情况或液体滴速要求,适当选择留置针。(3)及时更换无菌敷料,若渗血不止给予拔管,局部按压。(4)控制输液速度、合理正确封管;发生堵管的时候,谨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注,正确方法是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正确使用封管液浓度及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5)加强患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6)应加强宣教,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勿负重或过度活动;神志不清者,应加约束带约束另一侧上肢,以免把针头拔出。
4) 观察
(1)观察局部反应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一旦出现局部红、肿、热、痛、静脉硬化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早期0~48h采取50%硫酸镁湿敷。48h后可用热毛巾敷或进行理疗。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炎症反应。(2)观察输液是否顺畅。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导致输液不畅。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并加强观察及护理。导管堵塞也可导致输液不畅,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