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奇迹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大壮

经方辨治肺癌并发症--顽咳、癌性发热、胸腔积液、呕吐、脑转移、冷呃、消瘦、放化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2: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http://www.fuxzy.cn/viewthread.php?tid=4206

7 回复:黄煌 经方医案选  
慢支患者常用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合苓桂味甘汤案

王某某,男,70岁。于2005年09月24日就诊于国医堂门诊部。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十余年。其人体质充实,脸色缺乏光泽。半月前因胸闷气喘而到当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右肺肺不张,胸部CT怀疑右肺癌,且右肩夹骨转移可能性大。住院治疗症状稍控制后便由于经济原因而自动出院。现仍有咳嗽,要求中药调理。其人痰多质清,下午至深夜胸闷气喘,对油烟味过敏。易汗,大便易不成形,舌暗淡,苔白腻。黄师处方:茯苓12克,桂枝6克,肉桂6克(后下),细辛6克,干姜6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3克,15剂。于05年10月08日复诊时见其脸色转暖,略有光泽。病人谓此药价格便宜,酸甜可口,且药后痰量减少,夜间胸闷气喘缓解,大便成形。原方细辛、五味子各加到8克续服。

波按:干姜、细辛、五味子是仲景的经典组合,用来治疗咳喘吐痰水的基本方,此痰吐在地上,呈鸡蛋清状或带有泡沫,很快就会因渗入土中而不见,此所谓的痰饮。同时对于病人自觉有气向上冲心胸,咽喉、胸、腹部有气窒梗塞感、胀痛感,甚至气喘、咳逆等,且出现头昏眼花,特别是在剧烈的咳逆之后,即张仲景所说的“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时复冒”时,那就要合用苓桂味甘汤了。黄师经常合方用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感染不明显,表现为汗多、胸闷气喘并伴有咳吐稀白痰液,且大便偏稀者。如此“饮家”因不慎受寒病情急性发作而有发热无汗等表证且伴有呕吐清水者,可加入麻黄、制半夏、芍药等,即合用小青龙汤来治疗。黄煌老师临床对过敏性咳喘的治疗,有用小柴胡汤加味的,有用玉屏风散加味的,有用小青龙汤加味的,有用半夏厚朴汤加味的,还有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的,选方的关键是抓体质,是对于柴胡、黄芪、麻黄、半夏、桂枝等体质的识别。  

8 回复:黄煌 经方医案选
留人良方---炙甘草汤案


陈某某,男,55岁,江阴人。于2005年09月10日就诊于国医堂门诊部。因右肺癌脑转移冷呃不止黄师曾在江阴用肉桂等药救治过一次。门诊时见精神萎靡,表情呆滞,神情恍惚,已有神志障碍。体重下降。舌红苔白粘腻。黄师为留人遂处以炙甘草汤方:党参12克,麦冬30克,天冬30克,制半夏6克,肉桂10克(后下),炙甘草3克,生地20克,阿胶12克(另烊),龙骨20克,牡蛎20克,甘杞子20克,干姜6克,红枣30克。09月29日到省中门诊复诊时已经判若两人,其表情丰富,神情自然,思维敏捷,已宛如常人。能摸见其右锁骨下淋巴结肿大,舌嫩,苔薄有齿痕。现原方加山药20克续服。

夏某某,女,49岁。于2005年09月29日就诊于省中医院。其人因乳腺癌于1994年行乳腺切除手术,04年因腰疼而以为腰肌劳损而治疗乏效,CT扫描后发现为癌症骨等多方转移灶,而后化疗10次,现色萎黄,精神萎靡,睡眠不好,食欲不佳,且鼻子曾大量出血。舌淡红。黄师处以炙甘草汤合小柴胡汤方:炙甘草5克,党参12克,麦门冬30克,天冬10克,熟地20克,肉桂10克,阿胶12克,制半夏6克,柴胡6克,黄芩10克,干姜6克,红枣20克。一周后复诊谓此药味道甚可,食欲增加,睡眠香,精神好转,大便正常,很是高兴。鼻子做了激光治疗也不出血了。嘱此方坚持服用,能使体重增加,且整体机能改善。

波按:黄师认为炙甘草汤是一张集止血、强心、强壮为一体的大复方,张仲景多用此方来治疗那些因疲劳、出血、疼痛、寒冷、饥饿等,已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的体液匮乏几绝的伤员的。方中的大剂量的生地黄、阿胶止血,人参、桂枝、炙甘草、麦冬强心定悸,30枚大枣给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故而此方又称为“复脉汤”。黄师将其视为营养滋补方,在临床常用来治疗那些肿瘤放化疗后以及其他一些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病人表现为体质极度虚弱者。从上例可以看出,此方能改善人的整体精神状态,对于留人确有奇效,且能配合放化疗,共同抵御癌症,是体虚患者的强壮方。同时,黄老师还特创蹄膀疗法,将带皮猪蹄,长时间焖煮,炖至极烂,达入口即化的程度,并配以葱、姜、酒、桂皮、红糖等烹调后,满屋飘香,就成了来自厨房的炙甘草汤。老师常说中医学是来至厨房的医学,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中可见一斑。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11: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附98例病案分析


作者:吕永斌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46
【关键词】  五苓散;《伤寒论》;《金匮要略》;名医经验

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5味药组成,出自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主治烦渴、水逆、霍乱等病证。《伤寒论》涉及原文共计11条,其中描述的症状主要有消渴、小便不利、呕吐、多汗、脉浮、发热等。历代医家皆有应用五苓散的经验记载,且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黄煌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用经方,对五苓散的应用亦颇有心得。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良多。现将黄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通过门诊收集的98个病例介绍如下。
  1  资料统计及分析

  本组98例均为黄教授门诊患者,资料为电脑实时记录。时间从2004-04-10—2007-02-27。
  1.1  发病特点  98例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85岁,平均50.17岁,主要年龄段为:31~40岁(13例)、41~50岁(27例)、51~60岁(24例)、61~70岁(17例),共81例,占病例总数的82.65%。本组疾病按照中医病因分类,以内伤为主,没有单纯的外感病;按照病程分类,多为慢性病。致病因素中,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为多。
  1.2  病种分布  见表1。
  表1  病种分布病种分类(略)
  由表1可见,本组98例患者,涉及疾病60种。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以内科为主。按系统分类,涉及循环、消化、呼吸、血液、内分泌、神经、皮肤、生殖等各个系统,其中又以消化(24例)及内分泌和代谢(21例)系统为主。按照是否肿瘤划分,肿瘤共有37例。可见五苓散的应用广泛。
  1.3  症状、舌脉特点及分析
  1.3.1  症状特点  本组98 例,出现症状80个,出现总频次257次。根据症状出现的频次高低排列如下。
  1.3.1.1  主要症状  指在98例中出现次数>20次者:腹泻或大便不成形(35次)、水肿(34次)、口干渴(27次)。
  1.3.1.2  次要症状  指98例中出现次数在10次以上,20次以下者:多汗(18次)、疲乏(14次)。
  1.3.2  舌脉特点
  1.3.2.1  舌象  舌质描述65频次,其中正常(舌淡红)7次,异常58次:舌淡16次,舌淡嫩2次,舌黯23次,舌黯紫8次,舌红9次。舌苔描述42频次,其中正常(薄白)23次、异常19次:腻14次(白腻12次,黄腻2次),白滑1次,苔干1次,少苔1次,白厚苔1次,薄黄苔1。舌体描述胖大15次,无瘦小舌记录。舌象特点归纳为:舌淡或紫黯,苔多白腻或水滑,舌体常胖大。
  1.3.2.2  脉象  本组病例脉象记录6次,其中脉滑数、脉虚、脉中空、脉数、脉沉、脉缓各1次。脉象描述不多,无明显规律,不能作为方证的主要内容。
  1.4  方证归纳及比较  根据以上对98例患者的统计,以主要症状和舌象特点作为主要内容,归纳五苓散方证如下:腹泻或大便不成形,水肿,口渴,舌淡或紫黯,苔多白腻或水滑,舌体常胖大

  将以上的方证特点与张仲景原文相对照,发现共有的症状仅有口渴,舌象、腹泻便溏及水肿等张仲景原文没有描述。同时,张仲景原文记载有小便不利、呕吐、多汗、脉浮、发热等症状,而本组病例出现较少。分析其原因,考虑为本组病例病种、病情与张仲景所治疗不同。张仲景原文治疗疾病多为外感疾病,发热性疾病较多,故而可有发热、脉浮、多汗、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症状。《金匮要略》中“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才是对内伤杂病的描述与治疗。本组病例全是内伤杂病,故而主症不同。原文治疗霍乱,暗含腹泻症状。水肿和舌象表现为张仲景所未描述,可以补充。
  1.5  用药特点  本组98个病例,全部使用了汤剂。使用原方5例。常用合方取>6次者,按频次高低排列如下:小柴胡汤(29次),桂枝茯苓丸(6次),芍药甘草汤(6次)。常用加味>6次者,按频次高低排列如下:生姜、大枣同用(55次),牛膝(40次),白芍药(30次),葛根(16次),连翘(13次),茵陈(6次)。常用药物剂量:桂枝10~20 g或者肉桂6~12 g,茯苓15~30 g,猪苓15~30 g,泽泻20~40 g,白术15~30 g。通常分为3个剂量段:小量,桂枝10 g,茯苓15 g,猪苓15 g,泽泻25 g,白术15 g;中量,桂枝12g,茯苓20 g,猪苓20 g,泽泻30 g,白术20 g;大量,桂枝15 g,茯苓30 g,猪苓30 g,泽泻40 g,白术30 g。
  2  诊治特色

  黄教授深研经方,提出“方—病—人”的诊疗模式,强调方(证)、疾病、人(体质)三者之间的对应,并把三者称之为“方证三角”。对于方证的研究亦以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主。同样,对于五苓散的研究也是从发病机制、体质、方证、疾病谱等方面进行说明。
  2.1  着重机制  五苓散临床应用广泛,因此掌握本方的机制尤为重要。历代医家基本上都把五苓散看作化气利水之剂。黄教授主张,对于古代的理论,应该尽量用现代语言进行阐释。因此,首先把五苓散看作是一张调节人体水液分布异常的基本方,适用于所有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病证。
  2.2  明判体质  体质的识别,有助于快速选方和保证选方准确、用药安全。五苓散的体质特征,按照体型分为2型:体胖者,面多油光,腹大而按之松软,大多缺少运动,易疲乏,能食而腹泻或大便不成形;体瘦者,面多黄白,或黄暗,多无油光,易头晕而心下、脐下动悸,患者容易出现水肿,多为晨起睑肿,或下肢水肿。以上2型,舌质多淡或黯紫;舌苔多薄白或白腻,甚者水滑,体胖者舌苔多厚腻;舌体多胖,常有齿痕,或舌体瘦而舌苔水滑。脉象多沉。
  2.3  方证归纳及说明  方证归纳,可以理解典型的方证特点,有助于理解方证和扩大应用。根据以上统计的主要症状、舌象、张仲景原文描述的症状及黄教授的经验,归纳五苓散方证为:①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腹泻或便溏;②小便不利,水肿或有水肿倾向;③或头晕头痛,或悸,或自汗等;④舌多淡红或黯紫,苔多白腻或水滑,舌体多胖大或有齿痕。

  准确理解方证,还必须能够对主要症状进行解释,掌握其涵义。五苓散主治的口渴,是一种患者自觉的口渴感,常烦渴不欲饮,或不能多饮,多饮水则腹胀难耐,也有喜热饮者;腹泻,包括大便次数增多或仅质地略稀溏,一般是水泻,量较多,相反也有便秘者;小便不利,包括小便的次数、排尿量的改变,通常小便量少、次数少,也有次数增加甚至尿崩者;水肿,包括轻度的水肿,如晨起下睑肿胀、午后下肢的肿胀,以及明显的肢体水肿或体腔积液,如胸水、腹水、脑积水、关节腔积液、青光眼、膜迷路积水等。
  2.4  适应病谱  黄煌教授对于方证的研究,强调要弄清方剂的疾病谱,探索方剂与疾病之间的对应关系。上述病种范围即是黄煌教授临床应用的大部分病种。当出现上述疾病,同时具有五苓散证或五苓散体质者,就可考虑使用五苓散。
  2.5  合方、加味经验  对于病情单纯或方证典型者多使用原方,病情复杂或方证不典型时常合方或加味。合小柴胡汤,作为肿瘤化疗期间及以后的体质调养常规方;合桂枝茯苓丸,用于皮肤干燥、小腹压痛、腰酸腿肿等瘀血证候。加生姜和大枣,主要是考虑矫味的作用,便于服用;加牛膝,用于出现腰酸腰痛腿肿或痛风者;加葛根,用于头痛、颈项、肩背不适,或血压高、嗜酒者;加连翘,主治淋巴结肿大或烦热汗出者;加茵陈,多用于胆红素增高或者出现黄疸时。
  2.6  用方说明  ①关于方中桂枝的使用,黄煌教授认为张仲景所用者应该是肉桂,临床实际中有肉桂、桂枝2种情况,或单用或合用,热象明显时多用桂枝,寒象不明显时多用肉桂。②本方用汤剂有大、中、小3个剂量段:一般用中量,大量用于严重水肿时,小量用于体质调整、病情轻微、易呕吐等情况。③本方用散剂时,多用于体质调整、病情轻微且稳定或易呕吐时。散剂可用米汤、稀饭等调服。使用散剂还要注意多饮暖水,避风。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11: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125/10/664279_14338386.shtml

黄煌经方治疗咳喘


呼吸道:
1.        急性支气管炎:咳嗽为主(一周~半个月)、声音嘶哑、咽干、发烧
2.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咳痰、气喘,时间超过3个月、连续两年发作(冬季好发)
3.        支气管哮喘:为多发病、常见病。发作前,鼻痒,打喷嚏,接下来就痰咳不清、胸闷、呼吸有声,白天较没事,多为清晨2~3点发作
推荐方:
一、        小柴胡汤
经方:柴胡半斤(8)  黄芩3两  人蔘3两  甘草3两  半夏半升  生姜3两  大枣12
黄煌方:柴胡6~12g  黄芩6~12g  姜制半夏6~12g  党参6~12g  生姜6~12g/3~6/干姜3~6g
        红枣6~12
1.        小柴胡汤是呼吸道疾病的常用方。只要病人的重要脏器(如:心、肾)没有受损,都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而后再慢慢仔细研究
2.        【加半夏厚朴汤(半夏、茯苓10~20g、紫苏梗、厚朴6~12g)称为柴朴汤: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亦可治重症支气管哮喘(激素依赖型)
紫苏叶-功效偏重于发汗
紫苏子-功效偏重于通便
紫苏梗-功效偏重于理气、宽中
适用于感染不明显、患者精神紧张、对外界环境过敏或饮食过多即感不适
3.        加栀子6~12g、连翘15~30g、重用黄芩可至30g(也可加桔梗):治疗咳痰黄稠、久治不愈、瀰泛性支气管炎
李时珍~骨蒸发热、吐痰黄芩清肺热
4.        加干姜6~12g、五味子5~10g:适用于感冒后,久咳不愈,吐白痰,且用抗生素无效者
再加(防风、连翘、生石膏)慢性支气管炎、过敏
支气管患者有一特点,稍遇风寒,咳嗽即来
5.        凡治疗咳嗽气喘,柴胡不须大剂量


二、        半夏厚朴汤
经方:半夏一升  厚朴3两  茯苓4两  生姜5两  干苏叶2
黄煌方:姜制半夏10~20g  厚朴10~15g  茯苓10~20g  干姜3~6g  苏梗10~15g
5~7剂  3.7/
1.        本方对咽喉异物感为特征的咳喘病有效(妇人咽中如有炙癵)
(1)        能降低咽喉黏膜的敏感度,且能消除咳嗽气喘患者的腹胀(因厚朴、苏梗可以理气)
(2)        消化道症状:腹胀、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3)        失眠、多梦、心悸、眩晕
一般都与小柴胡汤或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相配伍
2.        加桔梗6~12g、甘草3~6g(即桔梗汤:专治咽中痛):适用于咽痒、咽中痛、咽干、咳嗽
3.        加枳壳10~20g、白芍10~20g、桔梗6~12g(《金匮》排脓散吸湿排液):治疗痰喘、咳嗽、气喘、吐痰不爽、腹胀、便秘、支气管哮喘
4.        加【栀子6~12g、连翘15~30g、黄芩6~12g(清热、除烦):治疗胸闷、咽痛、烦痛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伴有焦虑、失眠、胸闷、出汗
(从温病,叶天士先生的经验)

三、        麻杏石甘汤
经方:麻黄4两  杏仁50个  甘草2两  石膏半斤
黄煌方:生麻黄5~10g  杏仁10~20个  生甘草3~6g  生石膏12~30g
3~5剂  1.5/
1.        本方主治热喘,由下列三条可确定是热喘:
(1)        汗出而喘
(2)        口渴不恶寒
(3)        痰、唾、涕黏稠
2.        适用于本方者大多身体状况好,皮肤较粗糙,面部或眼睑可见轻度浮肿
3.        临床上加连翘15~30g、栀子6~12g、黄芩6~12g、桔梗6~12g:适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伴感染、黄痰、热症,大叶性/病毒性/痲疹性肺炎
4.        本方去石膏,名三拗汤平喘基本方
三拗汤加薏仁麻杏薏甘汤
三拗汤加桂枝麻黄汤(无汗而喘)
省中所使用的肺宁合剂即麻杏石甘汤


四、        小青龙汤
经方:麻黄3两  桂枝3两  细辛3两  干姜3两  甘草3两  芍药3两  五味子半斤
      半夏半斤
黄煌方:生麻黄6~12g  桂枝6~12g/肉桂5~10g  干姜6~12g  生甘草6~12g  白芍6~12g
        五味子6~12g  姜制半夏6~12g
3~5剂  5/
1.        主治寒喘,以恶寒、口不渴,痰、唾、涕清稀量多
2.        外寒内饮
3.        本方患者面色多青白或青灰色,绝少面红光亮者
4.        体弱、心悸、喘促者,去麻黄,加茯苓10~20g、山萸肉(固托、敛肺)10~20g:治疗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肺心病、肺气肿
5.        干姜、细辛、五味子是本方基础
6.        细辛用量要到位,所谓细辛不过钱,是指吞食细辛生粉情况下,而汤药细辛用量可为3~10g,若担心细辛用量,可少量逐渐增加。

五、        大柴胡汤
经方:柴胡半斤  黄芩3两  半夏半升  枳实4枚  芍药3两  大黄2两  生姜5
      大枣12
黄煌方:柴胡6~20g  黄芩6~20g  姜制半夏6~12g  枳壳10~20g  白芍/赤芍10~20g
        制大黄6~12g  干姜5~10g  大枣15~30g
6/
1.        此方适用于支气管哮喘见有胸脇苦满、按之心下满痛、便秘者
  (按之心下满痛,用大柴胡汤效果很好)
2.        此方加黄连(即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适用于支气管哮喘伴有感染、吐黄痰、烦躁、热甚厥盛
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天然抗生素,抗血栓
3.        此方加黄连3~6g、全栝楼15~30g(即大柴胡汤+小陷胸汤):治疗胸痛、上脘痛、痰黄、便秘
栝楼皮:化痰
栝楼仁:通便
4.        此方加桂枝6~12g/肉桂5~10g、茯苓10~20g、丹皮6~12g、桃仁10~15g(即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反覆发作,见有舌色暗、唇色紫、皮肤干燥、烦躁不安、少腹疼痛
5.    此方适用于充实性的热性体质大多体格壮实、中/老年人居多、上腹部胀痛、按之尤甚,轻者轻微不适,按之有抵抗感,多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大多伴有高血压、肥胖、胆囊炎、胆石症.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13: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http://www.aymz.org/huati/view/id-2386

  8. 胸腔积液的中医治疗----沙丘沙原创
本帖被 黄煌 设置为精华(2008-06-15)

  (一)`患者,女,65岁,素有慢性肝病,近日咳喘加重,伴面目`下肢浮肿而住院。初诊为冠心病,住院10天,病症不减。于1998年10月25日摄胸片:右侧大量积液,左肺上部有一1元硬币样阴影。疑为肺癌,并抽去黄色液体1500ml回家静养。每周须放水一次,不然喘憋难忍。先后放水三次,均为深黄色。家属不忍坐视,向我索方,刻诊:颜面`下肢浮肿,严重贫血,不能进食,半卧位,频咳微喘,舌红,脉细数无力。尊《三因方》的经验,将十枣汤该为丸,芫花`甘遂`大戟重量比1:2:3微细末枣肉和丸,每完约0.3克。每次三粒,清晨服,隔一二日服一次。半月之内共服药4次,服药后,大便每日2-3次,小便量多,咳喘减,浮肿消失,未再抽水。胸水得以缓解,医患信心倍增,加服理中汤合生脉饮。十枣丸每周一次,每次三粒,服丸药之日停汤剂。饮食渐加。患者“久病成良医”自己将十枣丸改为每日一次,汤丸并进,大便正常,小便量多,也无不良反应。1999年1月26日,到中医院再摄胸片,左侧阴影消失,右侧胸水减半。《内经》有言“毒药攻邪,哀其大半而止”,停十枣丸。不料,由于搬动当晚气喘大作,呼多吸少,汗出如雨,脉浮细欲绝,邪气虽平正气将绝,大剂参附理中汤,昼夜连服,并用艾拄灸膏肓穴,如此两昼夜,喘息渐平,转危为安。间断服理中丸,可从事家务。两年后去世,胸水没有复发。


  此患者没有文化,性格憨厚,虽病情严重,无丝毫压力,这是有利的一面;症状缓解则不原继续服药,这是不利的一面。若患者能尊医嘱,再巩固一段,情况肯定会更好。

  玄按:有机会用下。

  (二)`患者,男,60岁,素有高血压病史,半年前发现有冠心病,发现右侧胸腔积液,经抗结核治疗三个月,不见好转,须每周行胸腔穿刺引流,最后一次穿刺全为血性胸水,怀疑是肺癌,宣告治疗无望而回家。2001年10月1日,请我诊治,见面色黎黑,身体瘦弱咳喘无痰,右胁连心下胀痛,活动尤甚,不能平卧,食少,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舌青,脉浮细而涩,稍按即绝,腹诊心下痞硬。家属说:“医生怀疑有心包炎”。虽有上次治胸水的经验,见集多种疾病于一身,想推辞不治。家属,尤其是他的长子`长媳,平素对我信赖有加,恳请放胆治疗,死而无怨。胸腔积液,十枣汤证,面色黎黑,木防己汤证,食少体弱脉虚,理中汤证,面黑舌青,大黄zhe虫丸证,十枣汤仍用丸,每日一次,每次一粒,汤剂:防己15.0 云苓30.0 太子参15.0 石膏30.0 肉桂10.0 芒硝6.0(冲) 干姜6.0 白术15.0 甘草10.0 大黄6.0 桃仁15.0 杏仁10.0 赤勺10.0 生地30.0 干漆2.0(烧)水蛭10.0 虻虫2.0 土元10.0 白芥子10.0 水煎服,每日一剂。五天后复诊,大便每日两次,小便量多,饮食稍加,脉象益虚,上方去芒硝,太子参加为30.0,十枣丸继续服用。治疗初期,因喘憋难忍,曾做两次胸穿引流,未用任何西药。两个月后,咳喘渐平,大便正常,小便量多,心下变软,面色转淡,脉仍虚软,但较以前大有好转。停十枣丸,上方汤剂改为丸,蛴螬药店不备,煎方中未用,今将配丸,让家属自己找,未料到轻而易举,找到蛴螬一二百枚。服药一年有余,饮食大增,体重增加20斤,二便正常,面色近常人,停药。 可步行数里赶集上会,至今健在。 二尖瓣返流怎么治

  按:这两例患者,医院均怀疑是癌症,可知基层医院诊断草率。不管是什么病,如此顽固的胸水,用任何西药,能彻底根治,可见经方之魅力`仲景之伟大。谁说古方不能治今病!

  古方言等份者,应指容积,非指重量。今言重量,我是根据各药的比重,折算的。未必完全符合仲圣原意。不过临床上应用,效果还不错,希望大家进一步验证。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13: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http://www.shanghan.com/bbs/viewthread.php?tid=8324&extra=page%3D34&sid=nd6n9B

十枣汤运用
1. 悬饮(渗出性胸膜炎)  [张志雄医案]

徐某,女。因咳嗽少痰,左侧胸痛,呼吸困难,发冷发热6天入院。入院前3天上述症状加剧。体检:营养、精神差。舌苔厚腻,脉弦滑。呼吸较急促,在左胸前第二肋间隙以下语颤消失,叩呈浊音,呼吸音消失。X线透视积液上缘达前第二肋间,心脏稍向左移位。穿刺抽液50毫升,黄色半透明,李凡他氏试验(++),蛋白5、5克%,白细胞255,淋巴88%,中性12%,未找到结核菌;血沉40毫米/小时。根据上述情况合乎中医所说的悬饮,其病属实证,因此,以祛逐饮邪法,用十枣汤:

大戟、莞花、甘遂各0、9克。研成极细粉末,肥大红枣10个破后煎汁,在上行10时空腹吞服。

药后1小时腹中雷鸣,约2小时左右即大便稀水5次。依法隔日一剂,投3剂后,体温正常,胸畅,胸痛减半,左前三肋以下仍呈浊音,呼吸音减低,X线胸透复查,积液降至第三肋间隙以下。继服原方4剂,体征消失,血沉5毫米/小时,X线胸透:积液完全吸收,住院26天病愈出院。

[按语]:渗出性胸膜炎从其临床表现看,与十枣汤证极为贴近,属中医“悬饮”范畴。十枣汤治疗渗出性胸膜炎报道甚多,效果良好,只要是体质壮实者,可将本方作为首选方剂。

------------------------------------------------------------------
十枣汤之效,此略见一斑。但其乃属峻剂,后学者见它如此之神,若碰到某病人与某案相似,仍不可贸然试之。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21: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http://www.wfjflt.com/web/viewarticle.asp?userid=1128713&lanmuid=7866881&contentID=1949797

解读运用十枣汤的若干问题

作者:王付    来源:《经方临证答疑》    更新时间:2009-5-24

【方药歌诀】
十枣汤攻逐水饮,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水肿胸胁痛,大枣煎汤送服佳。

   【组成】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用法】  上三味,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1.5~1.8g),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临证答疑】  
1、怎样制作与煎煮十枣汤?
答:张仲景设十枣汤用法,先将大戟、甘遂、芫花研为细散状,或制为片剂,或制为胶囊剂,或制为水丸,并以大枣煎汤送服方药。
2、在什么时间服用十枣汤最好?
答:服用十枣汤,因方药作用既能通利大便,又能通利小便,并且治病作用迅速峻猛,所以服用十枣汤的最佳时间应在平旦即早上服。假如在下午服用十枣汤,则会引起夜间频频解大便、小便,则不利于病人正常休息。
3、为何十枣汤没有煎煮大戟芫花甘遂?
答:运用十枣汤主治病证,若以水煎煮大戟、甘遂、芫花,则会引起方药毒性增强而疗效减弱;若将大戟、甘遂、芫花研为散剂,或制为片剂、或制为胶囊,则能减弱方药毒性而提高疗效,所以服用十枣汤,大戟、甘遂、芫花最好作为散剂服用。
4、怎样认识十枣汤中大戟芫花甘遂作用?
答:认识与理解十枣汤方药组成,大戟逐水偏于泻脏腑之水饮,甘遂逐水偏于泻经隧之水饮,芫花逐水偏于泻胸胁脘腹之水饮。方药相互作用,则能攻逐全身各部水饮内结实证。
5、怎样理解十枣汤中大枣作用?
答:十枣汤中大枣用量虽大,但方药主治病证则不是以补虚为主,而是以泻实为主。再则,大戟、甘遂、芫花用量虽小,但作用显著且有毒性,所以选用大枣10枚煎汤送服药散,既能增强药散治病作用,又能减弱药散毒性,更能使峻药缓攻而不伤正。
6、怎样因人服用十枣汤药量?
答:张仲景设十枣汤明确指出“强人”(形体比较强壮之人)与“羸人”(形体消瘦之人)服用药量不能相同,即“强人服一钱匕(1.5~1.8g),羸人服半钱(0.7~0.9g)。”提示治病用药必须因人而确定用量,以此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而不出现不良反应。
再则,认识与理解张仲景论“羸人”含义,并非是虚弱之人,而是专指形体消瘦之人。若是正气虚弱之人,则是不能服用十枣汤。
7、能否12次服用十枣汤?
答:运用十枣汤,只能在早上服药而不能在下午用药,更不能12次服药。若在下午用药,在夜间则会引起大便及小便次数增多而影响正常休息;若12次服药则会引起药物蓄积中毒;若运用十枣汤在当日未能取得治疗效果,可于次日适当加大服药用量。
8、服用十枣汤有何注意事项?
答:因十枣汤方药治病作用峻猛而易戕伐脾胃之气,所以服用十枣汤,必须重视药后饮食调护,以此才能既增强治疗作用,又兼顾脾胃之气。如张仲景曰“糜粥自养”。
9、怎样理解与运用十枣汤主治病证?
答:十枣汤既是主治悬饮证的重要基础方,又是主治水结证的基本代表方。辨治疾病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正气不虚,邪气盛实,均可选用十枣汤;若病证表现以正气虚弱为主,则不能用十枣汤。
10、怎样扩大运用十枣汤主治范围?
答:根据十枣汤方药组成及作用特点,所以运用十枣汤主治不能局限于悬饮证,只要病变证机是水气内结,正气不虚,病证既急又重,均可选用十枣汤。
11、怎样认识与理解痰、饮、水病变证机?
答:认识与理解痰、饮、水病变证机,因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要点是病变部位与病证表现不尽相同,而内在联系则是病变证机没有明显区别。如病变部位在肺、在肠、在胃为痰,而在胸胁为饮,在脾胃、在肾、在膀胱为水气。
再则,辨治痰、饮、水气病证尽管不尽相同,但只要合理运用十枣汤,既能主治痰证,又能主治饮证,更能主治水气证,所以运用十枣汤主治不能局限于某1方面。
12、怎样理解十枣汤主治悬饮证与“至一百日或一岁”之间的关系?
答:认识与理解十枣汤主治与“至一百日或一岁”之间的辨证重点有二:①悬饮证的病变证机与病证表现既复杂又顽固,病程又比较久;②辨治悬饮证,必须坚持服用方药,且不可半途而废,否则前功尽弃。
13、怎样扩大十枣汤主治范围?
答:结合应用十枣汤治病体会,如形体肥胖而病变证机是痰湿蕴结,浊气壅滞,以法选用十枣汤,则能达到减肥作用。
制作与服用方法:先将大戟、甘遂、芫花研为细散状,每次服用0.2g,最大用量不能超过0.5g,用大枣煎汤送服。每日服1次,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见效,可服用46个疗程。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5: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05/17/1502898_43893294.shtml

排痰散(排脓散)
----《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黄煌

组成:枳实 芍药 桔梗
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
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
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所以可称“排痰散”
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
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
----------------
桔梗2g, 芍药5g, 枳实30g(《金匮要略》排脓散)
应用: 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痰黏难咳、胸闷、胸痛者。原书所载计量配比似乎桔梗、芍药过小,本人常以桔梗1、芍药2、枳实2的比例打粉, 用开水泡服或米粥调服, 每次6-10克, 每日3次, 有平喘怯痰的效果。-----《张仲景50味药证》--黄煌。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13: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http://wenku.baidu.com/view/f81dfdfdc8d376eeaeaa312d.html

倪海厦医师病案纪录--(肺癌相关)

姓名:GT  性别:女  年龄及体型:80岁,中等   来诊日期:2008/8/5

来诊原因:肺癌。上次因双脚背不适,已治好。今次是脚外踝一带麻肿。

问诊: 1.胃口:好。2.口渴:渴,喜室温饮。3.小便:淡黄。4.睡眠:2am-7am。5.痰:多而黄浊。6.身体寒热:深夜时觉热。

脉诊:洪大有力,一息六至。夏逢夏脉

望诊:1、舌诊:红淡乾2、眼诊 :

中药处方: 炮附子五钱,白芍一两,炙甘草五钱,苇茎四钱,丹皮三钱,桃仁三钱,冬瓜仁三钱,黄耆五钱,牛膝三钱。十付

解说: 凡肺癌必热,因有如汽车之水箱坏了,丧失散热功能。肺癌以稀白痰为危险,今吐黄浊痰,情况尚好。吐白痰时用大剂桔梗甘草汤,黄浊痰则用千金苇茎汤意,凡无表证之黄浊痰,均以苇茎去之。如肺痛兼下痢,用紫参汤,紫参入血分以攻坚。病妇人八十岁,仍得肺癌,可证停经后仍有奶水,必须注意。另老人脉洪大有力,本为反脉,但正值炎夏,无虞。脚外踝肿麻,施针处理。

备注:针下双足丘墟、申脉、侠溪。

-------------------------------------------------------
初诊日期:2008/8/5

姓名:GT  性别:女  年龄及体型:80岁,中等  来诊日期:  2008/8/19

来诊原因:肺癌复诊,上次复诊有脚患,今已除。但因气喘及血压升至160故担心来诊。本周起不能平躺睡觉,且自述减了四磅。

问诊: 1.胃口:很好。2.口渴:渴,喜冷饮。3.小便:淡黄,流量好。4.大便:每日行。5.睡眠:因夜尿三、四次故断续醒来,但醒后能再睡。6.身体寒热:日间无寒热,夜里觉全身热,但脚仍冷。7.体力:很好。8.双足:冷。

脉诊:浮大,关大于寸。

望诊:1、舌诊:淡黄红2、眼诊 : 肺区黄为有痰,有白点为肺癌。

诊断: 肺中阴实仍在

中药处方: 沿用前方:炮附子五钱,白芍一两,炙甘草五钱,苇茎四钱,丹皮三钱,桃仁三钱,冬瓜仁三钱,黄蓍五钱,牛膝三钱。三付

解说: 病人所患肺癌,但四肢黄而瘦,是肺结核的表徵,在中医观念,肺结核是痨症之一种,治法当依痨症。此外,肺脉就是浮脉,常人脉象是寸比关浮,关比尺浮,一直往下沉的,这才符合阴阳。但病人则是关脉比寸脉浮大,是阴阳相反的证明,再加查脉之有无附骨,并加眼诊,可断其阴实未去,故续用前方。

-------------------------------------------
姓名E 性别:女  年龄及体型: 65岁  瘦小   来诊日期:2008/08/22

来诊原因:咳嗽坐不得卧复诊。(肺癌末期)咳嗽仍多,但晚上三点后可平躺了,仍有胁痛。喉中偶然痒,会引起咳。

问诊: 睡眠:尚好 寒热:时冷时热,无汗 胃口:好 口渴:有,喜冷饮 体力:仍差昨日服药后略下利

脉诊:脉仍弦细

望诊:1、舌诊:白红干2、眼诊 :

诊断:肺中有水气,无痰咳出

中药处方: 桔梗 一两 炙甘草 五钱 麻黄 三钱 射干 三钱 紫菀 三钱 冬花 二钱半夏 三钱 麦冬 三钱 五味子 二钱 干姜 二钱 生姜 二片 大枣 十枚党参 三钱       拾付 9-3碗 早晚餐前服。仍有三付8/12寄出的药未喝,先服今开的药

解说: 1、该病人一年前因肺癌末期来诊2、昨因咳嗽一直不好,已经从肺中抽过一次痰水,仍咳嗽但坐不得卧而再诊,予半夏甘遂大枣汤,急泻胸肋之积水。3、今再诊,患者已可平躺,但仍咳嗽,时喉痒,知其胸肋积水已去,然肺中仍有水气。重用 桔梗 一两 炙甘草 五钱 托排肺中积痰,利肺气予射干麻黄汤去细辛,以去肺中水气。4、干姜 生姜 大枣 党参,增补肠胃津液

(问:为何去细辛?是否因患者口渴喜冷饮,中有热故?倪师答:对)
----------------------------------------
http://www.wujindeng.net/Archiver.asp?ThreadID=2590

"──未注明剂量的是「钱」,1钱约3 公克"
有爱,就有奇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隐私服务条款|小黑屋|手机版|91奇迹 ( 京ICP备2020048145号-6 )

GMT+8, 2024-6-17 23:22 , Processed in 0.06409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