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奇迹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十年

《生命的留言》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4-8 10: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div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4">上海男人 <br/><br/>2000年9月25日 天气:雨 <br/><br/>  还是忽晴忽雨的天,今儿开奥运,不过是下午的事,翻看了几张报纸的体育专版,领会了一下他们别扭的心情,知道明天他们就有话好好说了。 <br/><br/>  不知怎么的,竟由奥运想到中国的男人,更想到了上海男人,千言万语,且聊着吧,等奥运枪响再改成看吧。 <br/><br/>  上海男人和上海粮票一样曾经是全国人民的笑柄。 <br/><br/>  那个年代,粮食凭一张四色套印不准、纸质低劣、内容总是讽刺意味十足的丰收场面的小纸条供应,上海的粮票面值之小既创了全国之最,也让全国人民大笑不已,0.25斤,半两,搓成面团才多大的一个?一斤饺子要用上20张?上海的妇人想必是细巧的,上海的男人是吃鸟食的吗? <br/><br/>  上海的男人也不怎么样,企业内迁、上山下乡让他们的风采展示在全国男人面前,于是,带着南蛮音的普通话、种种缺乏丈夫气概的行为、和精细心灵手巧的品质都被归于上海男人。前几年,我到北京在饭局上听到对我的最高评价还是“陆,你一点儿都不像上海人。” <br/><br/>  不像,因而可敬、或贵,因而可交,呜呼,上海的男人。 <br/>  其实,我是那种正宗的上海男人,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上海人中如我能追根溯源某某代甚至有家谱、县志什么为证的并不多,且又一路在上海读书,未曾有哪一个外地女孩想嫁我,在外地经商又不成功,没有人授我荣誉市民—类,看来这辈子做定了上海男人,没机会改,不过也不是想改。 <br/><br/>  上海男人认真,既然做了,便不能糊涂,有些事想明白了好,看有否需要改进的地方,一并改了,算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br/><br/>  对于上海粮票的嘲笑是容易理解的,现在看来那是一种黑色幽默:当年,无数的中国人对他们的食物仅够维持身体必须的热量,而且像初级的工业产品,傻大黑粗,没有任何情趣和审美价值感到愤怒,但令他们更愤怒的是,中国居然有这样一座城市依然可以优雅地享用粮食,半两粮票的真实含义是:那里可以买到它的计量所决定的精致美食,而且购买是自主的,哪怕一次只买一只,半两。 <br/><br/>  指责这城市是无用的,这种差异不是通过剥夺形成的,而是那座年轻的城市里的人们聪明地保持了自己的传统。于是人们开始夸张一点,攻及其余。 <br/><br/>  上海男人的境遇其实和上海粮票是一回事,当政治斗争和历年来的军事行动把男性的阳刚之气发挥到极致之后,我们的社会还来不及进入一种抚慰伤口式的情感回归和战争后必有的反思状态,饥饿又再次向中国人袭来,而迎战饥饿甚至比面对战争更能简化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我们进入了半军事化状态,并简化了一切多余的思想和行动。 <br/><br/>  上海男人也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战饥饿,但这座城市所拥有的大量机械和操作者,使得它成为当时执政者的依靠对象,必须有更多的东西生产出来,这使得上海人在那些动荡的年代反而赢得更多的安逸。 <br/><br/>  再说,这个城市从来不缺安逸的传统和技巧。 <br/>  上海男人实际上没有参与那席卷全国的半军事化思潮,在精巧的计划安排下,上海人不再饥饿,于是,老一点的上海男人除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开始追求生活的情趣:做家具、养金鱼、自制音箱、泡红茶菌等,年轻一代的上海男人干脆做起了“城市新生代” <br/><br/>  的梦想,他们也动手干各种手工,但同时用火钳烫刘海、用缝纫机改标准军服,一直发展到后来被取缔的包脚裤。 <br/><br/>  当战后人口高峰形成的失业危机来到的时候,上海男人被抽签编号一般整个年级整个班送往农村,在此之前,因为对敌对国家的制空能力感到担忧,很多与军事相关的有一定技术优势的厂都被悄悄迁往山区,与此同行的当然是上海男人。 <br/><br/>  上海男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亮相的。 <br/>  应该承认,这反差是巨大的,在上海男人与外地男人之间,在上海男人的旧日生活和新环境之间。 <br/><br/>  体力上的弱势和生活情趣及技巧方面的优势奇怪地体现于上海男人身上,他们被中国其他地方的男人指责本也是情理之中。 <br/>  唉,上海的粮票,上海的男人。 <br/><br/>  作为上海男人,有时我真不知对这段恩怨如何评价,安慰是不难找到的,当年上海的点心是外地人来沪重点采购的东西,而当年的上海男人据我的多方考证也最受集体生活时各地姑娘的青睐,姑娘们骂着、嘲笑着卜海男人的同时,也悄悄地把终生托付了。 <br/><br/>  知道了肩-上背负的骂名从何而来,缘何而起,稍觉 <br/>  婚姻之道:难得糊涂心安,也好意思再说点别的什么。 <br/>  上海男人是怎样产生的就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br/><br/>  前面提到过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有个两三代的历史就是老资格了,可见上海男人不是遗传密码中有一篇叫“上海风格”的散文,而是后天的训练使然,管你来自哈尔滨还是广州,在上海呆上个十几年,便活脱脱一个上海男人。 <br/><br/>  大凡一种文化或者小而言之称作“风格”,能够消弥差异,并建立自己的优势地位,一般需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多元的内部体系,二是一定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前者是上海文化的特征,说上海文化说得很热闹,但你如果深入进去一看,往往大失所望,你看到的只是北京的黄、西安的灰、海南的蓝、以及某某的绿,就是没有所谓上海的颜色,但这种似是而非犹如算命先生的语言,你自己会选择与你相当的那一部分套进去,同时,这种内空状态本就是—种接纳状态,没有人会觉得有被抗拒的感受。<br/><br/>  至于所谓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我回想了一下我自小受到的训练,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br/>  从小,我就被要求注意周围的环境。 <br/><br/>  因为,上海人居住的空间是那么的逼仄狭小,你必须在一个只有10个平方米然而是十几家共同做饭洗菜的房间干完你自己的活,同时不影响其他人,更不能踢了别人的热水瓶,拿错了油瓶。我们这一代的上海人在未见得能正确地穿上左右脚的鞋子之前就能分辨邻居家的水壶是什么颜色和形状的。 <br/><br/>  想一想,如此严格的训练,虽然它的过程不一定伴随什么痛苦,但从上海共用厨房里走出的男人总是最早适应新的环境的人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br/><br/>  从小,我就知道华山决不会只有一条路。 <br/>  小孩子在一起免不了争吵的,这样的事情在每一座城市,每一个男人身上都发生过。试想1下列两个不同的情景:北京,一个男孩打了败仗哭着回家,街坊的大爷会笑着说:怎么,打不过人家?人矮?你可以专练那下三路的功夫啊,腿功……上海,同样的情形,那绍兴大爷会说:打不过人家?知道打不过,就不要硬来,你就不会动脑筋啊?他有什么软档吗? <br/><br/>  结果我不说你也能明白,—亡海男人练拳的少,热衷于练脑的倒多了; <br/>  从小,我就知道要学会独门技艺。<br/><br/>  现在在上海买一套若干万的住房可以成为上海人,而在过去漫长的年代里,上海这座城市是以手艺留人的。所以,上海到处都是能工巧匠,我认识的几乎每一个。人都会一两样手艺或绝活,随时备用,最有趣的是小时候里弄里搞的那些便民社区活动,我发现小小的一条弄堂里竟能凑起一支豪华的队伍,几乎各工种都有,每个人都可为民服务的。在这样的城市里,男孩们尽管调皮.但十分尊重和注意学习技能,以至日后延伸到学习知识。 <br/><br/>  小学同班有一个调皮大王,当时觉得恶贯满盈的那一种,且一无所长。但有一次我们游园,我亲眼看见他用弹皮弓包着一颗铁螺母把河里一条跳出水面的鱼射成两截……不是那什么,只是奥运没有弹弓比赛啊。 <br/><br/>  从小,我就知道,门开着的时候很重要。 <br/>  共用一个厨房,甚至卫生间,上海人捍卫自己隐私的难度变得很高,也由此产生了—个传统,尽可能地知道别人的隐私同日才尽可能地掩饰这个事实,这叫给别人面子,其实也有捍卫自己面子的意思。大家都是萍水相逢,英雄不问出处,即使好汉也不便重提当年勇的,这是上海人的面子观。 <br/><br/>  艰难的上海人要让家里看上去有值钱货、不能让孩子穿补丁衣服、有好菜的时候早点去厨房,月底没钱厂,可以分批潜伏回家.错过厨房高峰,吃泡饭。 <br/><br/>  早年上海人的精美生活的本质就是如此,它是上海高超生活艺术的原动力。 <br/>  从小,我还知道很多,如何做一个上海男人。 <br/><br/>  今天,上海男人不再受歧视,就像粮票成了收藏品,但我知道国人对上海男人的看法正在转向美国公众看犹太人的那种:尊重,却并不是打心眼里喜欢。佩服,却不想学点什么。<br/><br/>  当了30多年的上海男人,因为没有上山下乡的惨痛经历,和外地同胞的交往又多在生意和游历之间,所以心中并无那种大开大合的波澜,但由此而惊问自己:有没有资格写这篇文字? <br/><br/>  原先计划是步柏杨先生原韵来一篇《丑陋的上海人》的,没想着键盘敲出来的是这样一篇东西,不过,再一细想,竟觉出自己比柏杨先生的宽容了: <br/><br/>  一个城市大至一个民族种群的好坏,其实是系于一柱的,好也是斯,丑也是斯,只在乎于分寸之间,过了,即是丑的。上海人的精明、对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和索取、不尚勇武而重计谋以及对自己和他人面子的顾及,这哪—条不是好的?但若过了份,又有哪一条不让人切齿的?有一点需另起一行说明的:我爱上海,下辈子如果有缘,再做一次上海男人。 </font></div>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08-4-8 10: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font size="4">咖啡色人生 <br/><br/>2000年9月30日 天气:晴 <br/><br/>  在家里找不到工作状态,无奈地想起离家不远的虹桥路上的咖啡馆,便提着电脑去了。 <br/><br/>  那里的环境是一流的,背景音乐也轻,不像催人出发的样子。我心喜,同时对自己降格以求,悄悄找了安静的看不见别人的角落,脱了鞋,开了电脑。很驼鸟地开始写。 <br/><br/>  咖啡的香味飘来,那是别人付的钱,我偷的快感了,曾经把喝咖啡归为嗜好一类,并认定是难喝才上的瘾,其实,我是较早的咖啡一族,从大学寝室开始的,那时用煤油炉煮的,铁罐的上海产的咖啡豆,然后倒在保温杯里带去晚自修的,别人看像中药,我却坚持用方糖,哪怕老是忘了密封,召来整栋楼的蚂蚁,然后把种种带煤油气的情调藏在心底的。 <br/><br/>  现在想来,咖啡于我的健康看起来无甚帮助,但对我的心灵还是很有点影响的。 <br/><br/>  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有一处山中急弯,汽车到此急 <br/>  <br/>切中坠崖的实在不少,当局竖了多处广告牌的,但没用,照样有那么多人投胎似地急着下山……终于有一天,谁想起在附近画了一大广告牌,上书: <br/>  慢慢地走,欣赏啊。 <br/><br/>  那里的景色一下子出了名,更重要的是,那里从此是个安全的地方。 <br/><br/>  我是喝着咖啡看这段故事的,当时心里极感动,很想写下点什么的,没想到多年以后我不曾淡忘这段落,写点什么的宿缘今天才了的。 <br/><br/>  慢慢地走,在中国,我们也有类似的说法,叫做“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我无意作文采的比较,谁都知道,咱中国人最擅文辞的,我想说的是,这恐怕是茶色人生和咖啡色人生的区别了。 <br/><br/>  中国是茶的国度,在一些产茶区,我注意到饮料的品种比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少得多,更难看见瓶装乌龙茶这类的似是而非的东西。 <br/><br/>  茶有很多与咖啡暗合的东西,比如都能提神,但茶是让你清醒而咖啡是让你兴奋。 <br/><br/>  这一点是否可以从那两句交通口号中辨出点味来?咖啡的兴奋是感性的,所以有那么发自情趣的劝告;而茶色的清醒是冷峻的,才有分秒的精确和能说明理念的夸张比例。 <br/><br/>  茶和咖啡都有极烦复以至于类似宗教仪式的冲调方式,但有一点是不同的,咖啡的忙碌是为了产生多种甚至互不相干的口味,而泡茶的精细却是为了将一种滋味最大限度地从茶叶中还原。有点像音箱,咖啡是那种极力表现所有需求的箱子,而茶就是高保真一类。 <br/><br/>  “慢慢地走”对学者和僧侣或者家庭主妇的感受当然是不一样的,不过这并不重要,只要慢下来就行。但“三分一秒”说尽管不会有歧义,但只对跟发出这个声音的人同样理性的人才有用。 <br/><br/>  茶和咖啡都是降低生活频率的妙物,但茶可论口喝,沏好了,搁着,半晌,一口,再顷,一口……而咖啡是论杯的,不管杯大杯小的。 <br/><br/><br/>  <br/>  茶色人生的节奏细密而碎,看上去是缓而慢的,因是一种不间断的循环,其实是不慢的; <br/><br/>  咖啡色的人生,常因咖啡而停顿,是慢了,但因此有了节奏,怕就不那么累心的。 <br/><br/>  你可以试着读一首诗,两遍,一遍不要理睬标点句读,另一遍相反,你会知道那一种更累。 <br/><br/>  这些年,去欧洲的中国人不少了,尽管多是公费,感受却还是自己的,问:对什么感触很深?大部分人答:那街头的露天咖啡馆和坐在露天喝咖啡的人。 <br/><br/>  又问在上海工作的老欧们,对华人的印象如何,我听到过一个最直率而且是友好的回答,虽然他的言辞是批判的:“看不起。尽管华人守法、勤劳、有教养,但他们每周工作七天。” <br/>是啊,每周均匀地工作七天,这不是地道的茶色人生是什么?虽然异国居大不易,虽然初一十五才上香,但总有点爱财爱过乐趣的嫌疑。 <br/>慢慢地走,欣赏啊。 <br/><br/>  真是绝妙好辞来着,它真的不仅仅只被用作一句交通口号,也不应该只由我这么一个困在病榻之上的人独享的。 <br/><br/>  我们为什么要在高速公路上超速,只是为了早十分钟到上海,但这违背了法律的十分钟我们用在哪里了?不就是在超市里的几番犹豫中打发了? <br/><br/>  我们为什么要对母亲打来的电话长话短说?不就是觉着有点冗长,但我们省下的时间还不够对着镜子挤一颗青春豆的,其实,耳根清静的日子很快会来的,真得不需要着急赶的。 <br/><br/>  我们在街道上撒腿赶路,像纽约、像东京、像香港,一条上班路,走了五年,不知道那一连串的车站牌子是指向哪里的…… <br/><br/>  慢慢地走,欣赏啊,说句大实话,我们的时间都够用的。谁骗谁啊,这世上除了那么几个天降大任的伟人,你我之辈,不见得有足够的钱,但时间还是够用 <br/>  <br/>的。基辛格老先生够忙吧?跟他见面的约会排到了三年后,但越是如此,越是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自己的时间。 <br/><br/>  我忽然觉得自己的故事变得很有说服力:虽然我曾抱怨疾病没给我足够的时间,但转念一想,说不定那种"足够说"本是个骗局:我做了上天交予的事,时间正好,还可带点私活;而我可以或应该做更多本就是亡妄想一类。 <br/><br/>  慢慢地走,欣赏啊。 <br/><br/>  日出日落,咱呆在城里的人见不真切的,但也不妨欣赏个片断的,不见得到海边山顶起大早才算的;家中每日放一盆鲜花太过奢侈,那就留一撮开花的芹菜,养一缸发芽的黄豆吧。鲜花入馔想是富人的雅兴,菜蔬成景亦为凡夫真趣。 <br/><br/>  人人都笑着过的那叫"节",自个偷着乐的可以叫纪念日的。 <br/><br/>  如今,在中国喝一杯咖啡早不是什么难事了,你尽可以每天端着紫砂壶,但得抽空喝上一两回咖啡,约得三五知已更好,体会一下咖啡色的人生,体会一下那句交通口号:慢慢地走啊,欣赏啊</font>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08-4-8 10: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div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4">国庆 <br/><br/>2000年10月1日 天气:阴有雨 <br/><br/>今天是十月一号。 <br/>  这个日子绝大多数的另人都知道,她意味着什么,国庆,曾经是我小半个班组的男同学的名字,也是我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必做的作文题。<br/><br/>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个日子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它只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生日和我的一个假期,但今天我作为一个病人却很奇特地按捺不住想出去看看,我艰难地走出了家门,来到了大街上。我想看看,想看看那些正常地活着的人在这个日子里的反应。 <br/><br/>  也许,不是在闹市区的缘故,我在大街上走了一会儿,竟然没有发现十月一号这个日子给我们带来任何变化,甚至我们小时候公交车上的那两面小红旗也很少看到,我看到的是平静和满足的上海人在度过一个悠长的假期…… <br/><br/>  回家看报纸,我的感受更加强烈,国庆这两个字出现得竟然如此之少,以至于抵不过我们现在最新的称呼:叫做“十一”长假。报纸上全是关于如何消磨和消费7天的悠长假期的建议讨论。 <br/><br/>  从什么时候起,国庆成了单纯的假期?从什么时候,那两个周末合起来的国庆成了我们秋天的一个长假? <br/><br/>  记得在六年级的作文当中我很夸张地写过,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个日子,因为他沉重地担负着几千万人的生命,没有这几千万人的白骨(敌我双方的)是不会有这么一个特殊的日子的。少年的激情在今天的我看来已然是有点陌生了,但此刻我又时时在想一个问题:国庆和长假,哪一个是真正地回归了它的价值?哪一个是我们真正的需要?哪一个是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年需要的概念? <br/><br/>  这次的奥运跟国庆却又是紧紧的连在了一起,中央电视台有个记者在悉尼有大街上拦位了一个澳大利亚的小伙子问:贵国这次能拿多少金牌?这个傻小伙子回答:两百枚。几乎是常识的缺乏和岛国人的狂妄!这一问一答,竟然触发了我对一个老话题,一个老得写作文都难有新意的话题重新燃起了一种激情,我觉得,是时候了,谈谈爱国主义吧,当然是以我的方式和我的角度。 <br/><br/>  打开电视,我相信有许多观众和我一样突然发现中国人缺钙缺得厉害,满目看到的都是补钙的广告,小孩子当然缺钙,中年人流失了鲺,老年人行军打仗作月子也丢了钙,于是,全国男女老少都缺钙。这当然是我提到过的那种所谓的广告的误区,但至少说明了一点,它说服了中国人:我们缺钙! <br/><br/>  而爱国主义的情形却相反,我们很少谈爱国主义了,我们可能已经很缺乏爱国主义了,但我们没有这样的声音、没有足够的人去说这件事情。 <br/><br/>  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是很爱国的,死了一个屈原,我们吃了几千年的棕子,错杀了一个岳飞,我们把他的庙一直放在西湖边上最好的位置上,到现在每年的票房收入依然不少。<br/><br/>  但是,这就是爱国主义了吗? <br/>  我知道自己缺钙,我们是会去药房的,不知道我们竟渐渐地远离了爱国,我们是不会行动的。 <br/>  我们爱国吗?有多少次我们谈到了中国的腐败谈到了中国的水灾谈到中国的环境,我们用的口吻跟谈到斯里兰卡的水灾有什么区别?我们谈到了中国的政治谈到了中国的经济,我们用的语调不见得比谈到马来西亚的金融风暴更痛苦。表面上看这个爱国主义无关,但其实仔细地想想你就会明白如果谁把这个国家当成是自己的,他是无法用这种语调来谈的。 <br/><br/>  爱国,不仅仅是在奥运会上的那个场馆升起一面红色的五星红旗的时候你跟着一起欢呼这才叫爱国。爱国,它完全化在一个人的点滴行动之中,化在一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当中。 <br/><br/>  我们的莘莘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出国门的时候心里想得是什么?但愿不要半途回来。 <br/>  我们爱国吗?是啊,我们爱国。我们爱这个国土上妖饶的风光,爱着黄山。但爱过像皱纹一样的黄土高坡吗?是啊,我们爱国,爱她广搏的物产,爱他从龙虾到毛蛤齐全的海鲜。是啊,中国人有爱国的传统。我们爱国,便可惜,我们走得越来越远,做得越来越差。 <br/><br/>  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从浓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中走出来的人都尚且不知道自己缺钙的话,那么我们下一代的情况就更令人担忧了。他们生活在一个所谓的e时化,所谓的地球村,如果没有人刻意地、强烈地、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说爱国的事情,作些爱国的教育,那结局真不知道会是怎样。因为在他们这一代人的眼睛里面,韩国的、日本的,新加坡的跟中国的乃至美国的英国的,所有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什么有趣什么好玩,什么可爱什么酷,他们不会去想:这个madein后面的那种。当然他们的学校也在搞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的老师,我们的教材编写部门也正在做着这样的努力和尝试。我曾经仔细看过小女儿的教科书,看到他们的一些关于爱国主义解释的教科书,我惊讶地发觉那是多么的苍白,多么的缺少变化和多么的无力。甚至都比不上我们的那个时代,想通过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力度来帮助我们的下一代,看样子是有点悬的。 <br/><br/>  这年头,全国各地都建了不少所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能是因为拨款比较多的缘故吧,各个基地都建得挺漂亮,树木葱茏的像公园,有孩子去了,说:当烈士真好,那地方比我爷爷出大价钱买的苏州陵园要好得多。其他孩子的思路可能没有那么活跃,但是也把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当成了一次春游或者秋游。 <br/><br/>  我们正身处于这么一个激烈的变化中的社会,我们是看着收租院泥塑长大的,但是再用这种静态的定点的所谓的基地式的教育,我觉得就像现在吃石灰补钙一样是一个很蠢的办法。 <br/><br/>  其实,爱国主义教育在全世界都是一个课题,我们不能因为爱的是中国而不能用美国的方法,大家都可以拿来用的嘛。也许美国的小学生认为中国的基地爱,而中国的小学生看了美国的动画片,看了美国的那些所谓童话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他们称之为美国精神,我看着就是“爱国主义”一类的东西发呆的时候,我们确实可以引进一些东西。印象有比较深刻的一部叫“空军一号”的片子,故事是平常的,难得的是他们的男主角竟然是堂堂的一国总统,当整架飞机陷入绝境的时候,大总统也抄起了冲锋枪满飞机的上下翻飞,杀人无数,最后解救了所有的人。 <br/><br/>  总统和动作明星,这当中当然有中美两国的国情差异,但不管怎么说,如果对小孩子总结所谓的美国精神,那么,小孩子会想念他所处的那个国家是从总统到平民都不缺乏这种精神的,都很形象地直观看到了这种精神。 <br/><br/>  类似的片子很多,美国人也很慷慨地把奥斯卡奖一次又一次地授与这样的我看着像“科教片”的故事片。 <br/><br/>  这一点是不是可以让我们的那些躲在书斋里从岳飞到文天祥的秀才们,专攻爱国主义教育的秀才们有所启发呢?现实的人物如总统一类,虚构的人物如几台机器合做的金刚,也是可以嚷嚷所谓的美国精神的。孩子们从小到大,是啊,是接受了电视给他们的种种不良,但与此同时,他们倒也知道,很形象地,很图像化地知道了什么是美国精神。中美这对冤家在很多事情上是纠缠不清的,是互相指责的,但就爱国主义这一道来说我觉得还是要虚下心来,学学别人怎么做的,不要机械和刻板地一成不变地来介绍爱国主义。 <br/><br/>  我们还有一个很严重的误区,那就是常常弄错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到底是祖国需要我们来爱,还是我们需要爱祖国? <br/><br/>  一个头枕世界之颠,脚踏浩潮海洋的国中巨人他不会在乎几十亿的子民当中多一个不肖子孙的,所以,你爱不爱国,对国是无所稀罕的,但是有没有爱国,有没有一个伟大的祖国去让你爱,对你可能就意义非常。就看看犹太人这几千年的历史吧,看看他们惶惶不可终日的奔走吧,直到今天,这种奔走已经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感,为什么?为的是他们的祖国没有山一样的根基,能够屹立在地球之上。<br/><br/>  以往的爱国主义教育当中我们说的是,爱祖国,建设祖国,那口气好像是因为祖国有了我们的爱会如何如何,我们很少去宣扬那种因为有了一个伟大的祖国和爱,所以我们的精神是多么的愉悦,我们是多么快乐这样一个事实。国庆和爱国是离得很近的,当缺少了爱国主义的氛围,国庆不是一个长假又是什么呢?如果有了爱国主义的氛围,国庆依然是一个假期,一个快乐的假期,一个全民的假期,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回忆自己伟大的过去,检讨得失,振奋强烈的自信心的节日。 <br/><br/>  我真担心:以后,我们在国庆玩,在清明深思。 </font></div>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08-4-8 10: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div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4">诱惑人生<br/><br/>2000年10月2日 天气:阴有雨 <br/><br/>小女日前收到约稿,很是欣喜,虽然她已有文字变成印刷品的,但所受的鼓舞仍是不小,并已宣称将过一种文字生涯了。<br/><br/>我不反对家里多出一个文人,但有感于她小小的年纪开始爱到了人生的诱惑,便又想写点什么。 <br/><br/>人生本是诱惑的结果。 <br/>蛇、苹果、亚当、夏娃,老故事了,主题是诱惑及结果。我以为自己忘记了的,其实没忘,想想也是,不应该忘的,每天都在温习的功课啊。 <br/><br/>船过三峡,你身底下的那个巨大的铁家伙挤着出了山口,你可想过,如果没有柔软无骨的水流,原本是不会有这么一条路的,不会有这么一个顺流而下的局面的。 <br/><br/>在我想来,诱惑就像是水流一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诱惑来到的时候,像水流一样完全依顺着你的心思和需要的形状,你是杯它就是杯的形,但你一旦与这潜力汹涌的水流结合,改变的就是你而不是它了。 <br/><br/>诱惑的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看它着力于何处了,就像雨,落于沙漠是甘泉,落于海面是回归,而落于洼地则成灾了。 <br/><br/>我们由诱惑而生死,伴诱惑而生活,细细品来,倒是有些颇有趣的题目做的。 <br/><br/>诱惑对机灵的人是毒药,对迟钝的人是机会。 <br/>这情形像青霉素。我刻骨铭心地记得一个故事:那是一家大公司的招聘,凡有人来,小姐必指两扇门请求职者择一而入,门是一样的,惟上书的牌子不同:高职,低就。机灵人不假思索选择了高职,入门,里面的排场和刚才的一样,门上写:高薪,低薪,机灵的人当然选择了高薪,而后情形多次重复,机灵人十几扇门一路选来,到了最后一道,门上的字是“轻松”“辛劳”。机灵之人满心高兴地握着轻松之门的把手,用力一推,却发觉自己已然在大街上了。 <br/><br/>笑话总是夸张的,但我们身边的聪明人又何尝不是过着这样的日子呢?今天有人来找你加盟入股,明天在人虚位以待甚至茅庐频顾,后来你又发觉自己完全到了登高一呼天下应的境界,诱惑一个接着一个的,倘手笨,接住一两个,上上大吉,但心灵手巧的,接了一堆,哭吧,你。 <br/><br/>迟钝的人一年半载等不来一次诱惑,一是上开偏心,二来是迟钝使然,不至于把对面女郎寻废纸篓的一瞥当作秋波,也不会把身后草丛的声响误作为猎头公司的员工对你“拍拍垃圾”。诱惑来了,迟钝的人宝贝似地接着,毅然献身,这是我们身边那么多看上去很平庸的人比机灵的人幸福的原因。 <br/><br/>当你觉得自己不缺什么的时候,诱惑来了,关门。 <br/>听说过吗?淹死的人中会游泳的居多,破产是富人的事。当然没有十全十美,万事俱备的人生,但饱饿总是知道的,如果你不觉得自己正严重地缺着什么,就别对诱惑开门,因为这个时候送来的不会是炭,多半是那种要求你放弃已有的东西去交换的那种。<br/><br/>勇于拒绝诱惑是人生沉稳于风浪中的基本保证。 <br/>我们见识过太多的失败,起因让人不可思议,为什么,就是因为那人拿自己已有的东西去换了同样的东西,还把一团风险也抱回了家。 <br/><br/>近来连着几个丢了命的高官,咱人抛却政治的内容不谈,至少于钱财一道,他们是演绎了我们的议题。 <br/>不要自得地笑,诱惑就是这样害人的,换了你我未见得心如明镜。 <br/><br/>当诱惑来自异性的时候,请参照邮件炸弹的处理方法,慎之又慎。 <br/><br/>注意:于年龄性别无关。 <br/><br/>异性的诱惑是最难防的那一种,寻常的诱惑是水做的骨子,偏这异性的诱惑 是属火的,虽不是明火一级,是阴燃,见风而起。 <br/><br/>少年人,青年人,别仗着自己未婚就敢轻易玩的,要知道,此刻你们自己个个似松油火把,油性皮肤居多,有点火星就焚心的,松树林着火可不好玩,大火过后是什么?炭,漫长人生,心里藏着一截炭,什么滋味。 <br/><br/>结了婚的,从理论上是不该接受异性的诱惑的,这跟交通规则一个道理,别看有的路上没有划线,也没红绿灯一类,出了事有人会说早有明文说法的。 <br/><br/>再说了,世界上最难保存的民用物品当属火了,夫妻之间,要藏个人可能做到,但要藏团火,难。 <br/>老同志怎么样?心中可能已经是炭了,但炭是能再燃的,而且更猛烈。问题是有多少老同志愿意自己的晚年生活烈焰冲天四邻不安的? <br/><br/>很多老人点起火,其实只是为了燃着一支细细的,香味氤然的楠香,求是的那意境,再不济也是一盘蚊香吧,求个照应。 <br/><br/>当诱惑来自内心,千万小心。<br/><br/>不要以为诱惑只来自宇宙的某个未知的黑洞,其实,我们经受的诱惑大多来自我们的内心深处。 <br/>这种自产自销的诱惑是奇特的,有时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比如,去吃一次小摊上的臭豆腐、乘电梯的时候摁亮所有的指示灯、 对着被大人宠坏的陌生小孩的屁股飞起一脚、给领导倒茶的时候洗一下手……真像潘多拉的盒子,什么都有的。 <br/><br/>有时候,它显得很有气势,比如,我该炒老板的鱿鱼了、我就是要买那个都彭的打火机、我应该跟那个男孩子分手了…… <br/><br/>来自内心的诱惑常常是十分危险的,对于一些小的恶作剧,不妨放纵一下自己;而对那种人命关天的,千千万万小心,能不睬就不睬吧,要知道,内奸的建议都是致命的。 <br/><br/>当诱惑成群结队地来,就像寄了应聘信有10家公司同时邀请你上班,如何是好?选那个离你的心、手、眼和住处最近的那个。 <br/><br/>当诱惑像一次彩票的中奖那么完善,撕掉它,不要为了一次免费的午餐买一辈子彩票,你会发觉划不来的。 <br/><br/>当诱惑不请自来,却怎也赶不走,那就是命了。 <br/><br/>人生的功课实际就是一门,就是对各种诱惑的取舍啊,不要说今天没回家作业,这功课要做一辈子的。<br/><br/>在这个世上,种种的现象都是对诱惑选择了以后的结果,我们不是先有鼻子,我们是受了闻香识女人的诱惑才长出鼻子的。 <br/><br/>所谓成功者,是指他们拒绝了很多真的诱惑;所谓失败者,只缘他们相信了很多假的诱惑。 <br/>这门课要命的是没有标准答案可传授,更无讲义一类可抄,但以我的愚见: <br/><br/>在诱惑面前的忙碌多是失败的。 <br/>静可制动,少比多好,犹如中医关照的晚饭食法: <br/>七分饱可矣。 </font></div>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08-4-8 10: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div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4">病中杂记(二)<br/><br/>2000年10月3日 天气:多云 <br/><br/>  粗粗一算,这应是我的日记的第六十一篇了,想起当时的百篇之约,知道是过了半山腰了,但一时心中不知是如何感觉,应了那歌词:像雾像风又像雨的。 <br/><br/>  想哭,十数万字对我不是什么惊人数,但嚼着麻醉药写作的体验毕竟太过特殊,在新的专供文人用的麻醉药没有发明出来之前,劝谁都不要像我自讨其苦。我算是用了很不错的能保持大脑工作的麻醉药,但它只能保证的是清醒,而不是激情,或许麻醉药要战胜的本就是激情一类的东西。但这一点害苦了我,我整天端着电脑,等着激情或者叫做工作状态的东西来到我的心里。那情形像什么?像孕妇,看日历是到预产期了,但就是没动静。 <br/><br/>  想笑,心里明白,我算是渡过了那最险的滩。如果比作一场博斗的话,我也赢了大半阵了。从我的日记受到的错爱的情形看来,即使不到百篇之数,大致对读者也有了交待,这是搞批发的好处了。<br/><br/>  当初的百篇之约现在看来是险了一点,期间的几次病痛都险得使我扔下电脑的,那时的二三十篇可就不像话了。 <br/><br/>  哭笑不得之后便是自豪了,我已经走在医学的预言之外了,文字是无处借的,所以不是透支行为,我只将此事理解为我向生命赚了这十几万字的。心中于是颇得意于自己敢把生命做到这个地步的。 <br/><br/>  得意尚未洋洋复又辛酸,都说我的文字蛮有劲的,看得下去的那一类,唉,早知如此,又何必折腾那么多,贩药卖房的,坐在家里老实写,不也是佳话一段? <br/>  悲从中来。 <br/><br/>  手指翻飞,一气跟踪自己的心情至此,终于心和手都累了。 <br/>  再去找找新的麻醉药,继续写吧,只是提醒自己和各位看官都忘了百期之约,我估计,以我的现状,履约,难。<br/><br/>  近来身体情况愈发地糟糕,脖子上的网球变成了奥运会的铅球,胸前也是一大片大瘤小瘤,且溃破,弄得我整天没情绪没干爽的感觉…… <br/><br/>  唯一奇怪的胃口,见长,想必是癌细胞们到了青春期了吧? <br/>  有时想想,算了,该吃啥吃吧,可那帮小混蛋堵着我的喉咙呢,吃豆腐竟然也呛。 <br/>  记录病中人生简直不需要墨水,那感觉黑得很。 <br/><br/>  关心病人最常见的方法是问病情,而病人最惧怕的问题正是自己的病情,我的日记尽量少谈,像现在这样定期交待一下吧,回答太多太多朋友的关心。 <br/><br/>  我纳闷,近来为什么没有人问哪里有新开的馆子,过去常有人向我咨询的。 </font></div>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08-4-8 10: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div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4">科普国度 <br/><br/>2000年10月4日 晴转多云 <br/><br/>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普国度。 <br/>  不知道国外有没有类似的观念,印象中可能是苏联东欧一带有过,在西方好像没有跟我们的科普十分接近的那种现存的概念。 <br/><br/>  我这人好奇,所以很小就与科普结缘的,一是看了些其他人的写的科普书,忍不住有贩卖的念头,二是朦胧的意识中觉得这是男孩子的本行,有点吸引他人的嫌疑。但也就是从十万个为什么和高士其的一些书里抄点有趣的文字编墙报而已,不过老师的表扬还是差点让我决心此生就当科普作家了,不写林妹妹了,只讲二氧化硫什么的。 <br/><br/>  少年的理想像话不投机的远房亲戚,走了就再也没来过,但我对科普的关心却一直保留下来。 <br/><br/>  科普与现代中国结合时间短短,当年一批公费留洋的无所用其力,只得写一些纸上的科技,想着不能为国造坚兵利器,吃上新潮驴肉,也得让国人听一听外邦的驴叫,所以那年头科普多的是一些“你知道吗?”,虽不能救国但不至于误事。 <br/>  <br/>  误事的科普是从五六十年代的狂热开始的,那时,我们面临的是一种深切的尴尬,即我们的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文盲率高得令人不安,于是有人想起,在全国大力扫盲的同时普及科学。这事要是整成了,当是离诺贝尔奖不远的,但在中国它是注定要失败的。 <br/><br/>  知道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文盲吗?不全是因为上不起学,没有人教的,不够脑子的缘故的吧,那么多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的事实其实跟教育是无关的,不会用的地得才是教育的缺失造成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中国文盲也能比较正常地生活,当时我们的社会有接受一个画圈代替签名的机制。我们传来传去,一代代乐此不疲的是“技”,而不是知识和科学。 <br/><br/>  在一个错误的地方撒下错误的种子,收获的会是什么? <br/>  几十年后,我就从当时的报章杂志和电影中看到了盲目科普结出的种种怪胎,是的,那时还没有我,可正因为如此,感觉才更为怪异和强烈。 <br/><br/>亩产几万的卫星背后是什么?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还有一个潜台词:我们科普过了,所以能做到; <br/>  无数的中国人爬上屋顶,敲响器或家里其他能发出尖利高音的器皿,为什么,要让中国的麻雀惶恐不可终日,无处落脚,最终累死于飞行途中。为什么?答案还是:我们科普过了,麻雀是使粮食减产的害虫。 <br/><br/>  更让当代人恐怖的是,那时的人们居然会跟公鸡交换鲜血,形成一种“鸡血疗法”,能治的病肯定不少,要不何以有这么多人尝试?当然科普功不可没。 <br/>  我们科普过了,所以…… <br/>  这真是个要命的公式。 <br/>  现在我们从科普的误事从摆脱了吗? <br/><br/>  我仔细地看了看,没有,我们还在轰麻雀,再过若干年,陆幼青不转世,自会有其他人讲他的笑话其实是我们的故事。 <br/><br/>  如今的科普主要由报纸的副刊在做,出版社大都亏不起了。而报纸的副刊虽还能维持,但情形如何呢?仅吃饭后是站着还是躺着,全国的报纸就没有一个像样的说法,弄得中国人民吃了饭不知怎么好;要不要淘米?什么时候吃药,副刊们敢跟别人矛盾,也敢跟自个矛盾,你还能说什么?<br/><br/>  眼看着这样下去不行,副刊们转身投入企业的怀抱,于是,新的一轮商业化科普兴起。把美国杜邦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原料买来,生产什么“白金”、“黄金”的,科普助上一臂之力。空调上加个变频装置,副刊们给的篇幅大过慧星撞木星的,不想在此谈到钱的事,只为自己曾经让朋友在副刊上做过类似的事深深忏悔,只怕日后有评论家指责,后生不屑,我也有过一些旧帐的,不那么干净的。 <br/>   <br/>  我们是一个敬仰科学的民族,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在战略上重视科学,在战术上藐视科学,是工业学大庆那阵子?还是科普的时候? <br/><br/>&nbsp; &nbsp; 我们把科学像鸡尾酒一样地分成三层,顶层的是科学家,第二层是政府官员和各类有识之士,第三层是科普的对象。他们对科学的掌握可分别由三种不同的文体来形容:科研报告、记实文学、连环画。 <br/><br/>&nbsp; &nbsp; 问题是科学只有对错,是容不得漫画式的图解和形象化的演义的。从科研报告到记实文学还好说,至多是去掉了些数字,多了些直观和激动人心的描述: <br/>  我们由此可增产106倍,合全国人民每人500千克…… <br/>  而连环画呢?神奇的金属、超级木材、自己会跑的房子、会说话的米饭……尽是这些东西啊。 <br/>  唉,这样的科普不要也罢,误事啊。 <br/><br/>  但我们又是一个多么需要科普的国度啊,那一棵棵被放倒的参天大树,最终成了伐木汉子的烧酒钱,成了李阿姨家实木地板;那一项又一项的首长工程,任期工程,是成了官道上的阶石,也成了科学的败笔,金子炼出来的粪蛋……太多的事实急切地等待科学的手的抚摸。 <br/><br/>  我的心里曾经幻想过一种“科学发言人制度”,每一门学科由少数经严格筛选的,在学术上有高深境界的,善于表达的,让他们承担起科普于全国的重任,当然,国家也须对此予以重酬。他们不见得就是真理的化身,但我们能够离开真理近一点也是好事一桩。 <br/><br/>  如果人微言轻的办不了这类的大事,我倒建议把误事的科普放一放,来个全国范围的普技吧,“技”这个东西不容易走样,似也是国之急需。 <br/>  …… <br/>  想说的还有不少,但重病之人大谈国是倒显着几分矫情,其意也苍凉,不如打住,留个话尾给他人续下去吧。 </font></div>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08-4-8 10: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font size="4">搏傻人生 <br/><br/>2000年10月5日 天气:小雨 <br/><br/>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化中很典型的场所景: <br/><br/>&nbsp; 一艘乌篷船,在一个不知名的码头即将揭缆起航,船头坐着的是一个没长了多少胡须的年轻人,他的父母,族里的长辈,扮演着送行的角色,谈不上什么杨柳依依,肝肠寸断的分离之苦,但叮嘱几句是免不了的。于是,便有了以下的话:在外面不比家里啊,一切当心啊,自己长个心情啦…… <br/>诸如此类,这本来是人之常情,但最精彩的往往是那么一句:记住,吃亏就是福。 <br/>吃亏就是福,这是孕含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精髓的一句劝告。 <br/><br/>&nbsp; &nbsp; 当然,现在我们已很少听到了,在过去的某一些时刻,它确实经常被人提起,也是很多人以此安排着自己的生活。 <br/><br/>&nbsp; 吃亏就是福吗?在现代人看起来这是矛盾得一塌糊涂的话。前几日翻看报纸,看到证券版所占的地位日见扩大,忽然想起在证券的战术中有一条叫作“搏傻主义”,竟然是这句的翻版。当然不如它的精彩不如它的直白,但用意和意境确是一致的。<br/><br/>&nbsp; 何为“搏傻主义”?我的解释可能是非专业的,搏傻是相信有人比你更笨,比你更傻,就这么简单。一个股票你藏着藏着,眼看不对了,就像长大了的女儿再留下去要反目成仇了,于是你定了一个价钱把它掉,这时候你心中假设的前提是什么呢?你心中假设的前提是有人比你更傻,有人比你更不知道这个股票的价值真实几何,所以他会买了去,就这是股市当中的搏傻。 <br/><br/>&nbsp; 搏有人比你更傻,搏有人做你做过的事情,搏有人做你做你失败的事情,我们的股市就是靠这 样的一个原则在运转着。 <br/><br/>&nbsp; &nbsp; 回过头来看,吃亏就是福,这句自相矛盾的话,他的内涵其实就是搏傻。吃亏,表面上是你傻,但吃亏,它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有人比你更傻,有人会为着你的吃亏对你做某些事情,为你做某此事情。所以,吃亏,便是福了。<br/><br/>&nbsp; 一代傻瓜在成长,另一代傻瓜在远远地看着你。在中国,很多事情都是靠傻来取胜的,这是一个崇尚傻的国度。小而言之,一个人字写得不好,必有人说了:你看看,这人字写得不好,但人倒实在:一手字龙飞凤舞的,便有人说,别看字漂亮,心里不知怎么回事。一个人不善言辞,便有人说了,老实人,好人都这样。丈母娘选女婿如果用一个傻字,好事基本上就成了,很少听丈母娘这么说:这小伙子贼精贼精的,看样子我女儿嫁给他不会错的。我们只听到说:傻女婿一个,图个安稳吧。 <br/><br/>&nbsp; &nbsp; 公司党委书记,乡长选干部,出口的味道是:“唉,小伙子憨憨的,不错。”连升两级。“小伙子憨憨的,心地可好了。”连升三级。哪天领导握着你的手对你说:真有一套,连我都服了你。你在位子上呆着吧,领导会用你的,但也会为你腾出时间为你计划一个紧箍咒啊大铁链这样的东西,这叫什么:用你所长,避你所害。 <br/><br/>&nbsp; &nbsp; 傻傻的文化也是如此,从小临着字帖,好不容易把一笔字练得有棱有角,方是方圆是圆,向背分明,偏有人觉得不够老成,不到火候,于是开始走傻一道,傻人把这个老成的字,写得儿童般的稚气,写成枯瘦老人般的没有血性,于是有人在旁说:成了。<br/><br/>&nbsp; &nbsp; 为文的人也是如此,一生的力气、一生的血肉,这样的文字?自然是丰腴了一点,但有人说:这样的文字嫩了一点。一直到文人熬得像一只油灯快熄灭的时候,脂肪没有了,筋骨露出来了,遣词造句也不敢有一点点的奢侈了,一个字一个字抠着用时,别人说,文章老成了。 <br/><br/>&nbsp; &nbsp; 我们生活在一个傻的国度,我们因傻而得福,慈禧太后傻吗?不傻。我竟然看到有历史学家说她傻,她撤兵了,她没打,她要把清朝的家底跟八国联军这么干一场的话,中国的国力还将衰退多少多少年?所以,慈禧太好是搏傻搏对了。 <br/><br/>&nbsp; &nbsp; 一时间,我有点悲哀,为了中国人的搏傻主义。 <br/>&nbsp; &nbsp; 忽然不知怎么想起了美国有一个总统,从小就知道去捡地上五分钱的硬币而不去捡人家扔给他的一毛钱的硬币,意识到这也是搏傻活动的一个生动的经典的教材。 <br/><br/>&nbsp; &nbsp; 敢情在国外也有搏傻这么一说,敢情在国外也有把搏傻玩得很好的总统,心中又宽厚了一些。 <br/>&nbsp; &nbsp; 外国人傻吗?外国人也不傻,当比尔盖茨看到了中国,当美国的软件商看到了中国每一台机器上都灌满了盗版软件,他们只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呼吁啊诸如此类,但并没有动真格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不让中国人用盗版软件,中国人就不用他们的硬件,不会用他们的电脑。而中国人用惯了他们的电脑软硬件,不愁没有一天不用他们的正版软件,也许到那一天,一个Office的软件会有两、三个G的体量,这时候,他们会把钱一下子全部赚回来。这是现代版的搏傻主义,也是e时代的搏傻主义。<br/><br/>忽然想想,我们可以提倡一下搏傻主义,在这个人人奋勇争先追求最大利润,每个人都不愿意做傻瓜,都想着谋取一个接一个的成功的时候,我觉得,要提倡一下搏傻主义。你想一想看,即使遍地是黄金,人心如果都是一样的,那哪里来你的机会呢,那个美国总统如果老是捡到一毛钱的硬币谁又有兴趣第三次第五次的再对他投呢?因为100个人里面99个人都是捡地上的那个一毛的硬币,那一毛的硬币是常规的思路,是正常的思路,但常规和政党并不意味着通向成功。 <br/><br/>&nbsp; &nbsp; 搏傻,吃亏,可能走的是一条远路,但如果吃了100次亏以后,第101次就是辉煌的成功,这样的亏,吃它又何妨?我们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企业,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吃亏就是福的古训,但是在整个市场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循环当中,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完全的捡一毛钱的精神。我们很少看到哪个为五分钱弯下腰的,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的一个晚来者,我们捡一毛钱的机会太少了,捡捡五分钱吧,等着那捡一毛钱的机会的到来。 <br/><br/>&nbsp; &nbsp; 我们的小姐们在挑选丈夫的时候也不妨搏一下傻吧,每个都要相貌堂堂,都经要统领万军的将领之才,哪里去找?更何况伴着这样的将帅的日子也不见得如何滋润,找一个傻一点的吧,傻的懂你心,听你话,不也OK了吗? <br/><br/>&nbsp; &nbsp; 前几年流行过郑板桥的一个拓片,上书是“难得糊涂”,我觉得精神还是一致的,只是复杂了点,建议那些搞书画工艺品的,请一些名家高手,单单写就这个傻字,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让他走入我们的企业,走入我们的机关,走入我们的家庭。 <br/><br/>&nbsp; 中国人变傻一点不可怕,因为有机会。中国人再这么精明下去,地上的一毛钱会没有的。小女哪一天如果能够负笈出学,我真的想现在就送她一个大大的傻字,告诉外国的同志们,那个单人站着的,边上乱哄哄的一大堆的字,中国人称之为傻,它不是笨,更不是蠢,也不是低能,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像中药,像中华料理。 <br/>它叫傻,傻的可爱。</font>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08-4-8 10: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div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4">匆忙人生 <br/><br/>2000年10月6日 天气:雨 <br/><br/>  已是清点旧物的季节了。 <br/>  在这些事情上又体现出癌症等慢性病的好处来了,只要你够细心,不回避,你总有机会把一切安排妥当的,清点旧物就是一例,妻与我共同做这事。 <br/><br/>  旧物中一件寻常的工作日志引起我的注意。 <br/>  那是一本很考究、精致的黑色皮革制品,大16开,封金边,烫金花体:1997。 <br/><br/>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本子,也知道里面是什么:每天有一格印好了日期星期的,等你交待行踪的,还有每周要事、每月大事、通讯录、度量衡之类,更有时区换算,以示主人已然进入国际社会,很像山野小宾馆的总台,挂几个廉价石英钟,指明现在巴黎没有醒,雪梨的天早亮了,同时无声地威胁你:世界各国各色人等都住得,你就不住? <br/><br/>  还记得是谁送的,它沉甸甸的手感让一向喜欢精致纸制品的我手痒,准时启用。 <br/>  我随意翻看,时代不算久远,其中记载的很多事情我还历历在目的,记录大都简单,一些情绪化的东西我都用了春秋笔法,让今天行文日见臃肿的我惭愧,如:“与丁、石、涯三友聚于沉香阁,聊、吃、散”,由此便可想见当日的聚散匆匆,淡而无味了。多读了些,便在心中生了些感慨: <br/><br/>  “我曾经有过那么匆忙的人生吗?” <br/>  关上本子,听它叹息般地沉闷地“卟”地合上,看见它老成地还呛出少许的灰来,我的思绪也幽幽然地散开…… <br/><br/>  这是真实的记录,我丝毫不怀疑那曾是我的生活,那曾是我丝毫没有怀疑和反思过的生活。 <br/>  每周过十次的饭局、与二十个不认识的人握手认亲、旅游1次、加油2次、开会3次、洗澡4次,在这个拥挤的城市里,我每天要赶200公里的路…… <br/><br/>  这是所谓的经理人生、白领人生的量化,如果再加上所谓健身、舍宾、上网、泡吧等个人事务,时间真的够紧。 <br/><br/>  我是这支队伍的早退者,但有很多人梦着想加入呢,也未见得有多少人肯主动退出的。 <br/><br/>  我下意识地重新翻开那本子,努力回忆当年的人和事,试图证明一个刚从我心底冒起的疑问:这样的生活是必须的吗? <br/><br/>  饭局肯定能减一半去的,洗澡可以不用到半夜的,很多人不见也罢…… <br/>  我特意照了照镜子,确证自己眼睛里没有一丝酸葡萄的神情,然后庄严作出结论:其实,我们的人生不必匆忙如此的。 <br/><br/>  我们体味春天的到来不应该是从BP机的信息栏里的天气预报;我们跟父母的交流不应只是接听电话里他们关心的唠叨;我们给孩子的亲吻不应是盖邮戳般机械;我们对妻子和丈夫不应只在周未的Shoping之后的一刻才语调温柔…… <br/><br/>  如果我们不再匆忙,要做到这一切,何难之有? <br/>  当年,我也觉得这种忙碌人生是必须的选择,因为社会这个大车轮就是这么在转的,我必须以与之相当的速度,匆忙。 <br/><br/>  今天,会有很多人说,拓展中的业务和每日生计迫使他们的人生如此忙碌。 <br/>  是啊,这年头活人不易,每个人都觉着压力无处不在,但这并不是我们选择忙碌人生的理由。我们奔赴一场饭局而不是选择陪儿子去看模型展是因为我们认为前者重要,而不是有谁拿枪逼你去吃龙虾。果真如此吗? <br/>  <br/>&nbsp; &nbsp; 饭局上的生意成功率有多少我们都心知肚明,哪怕有30%,你都能很轻易地当上中国首富了;儿子呢?一场模型展也许从此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的,想一想,谁更重要? <br/><br/>  春天是年年会来,可赏春人的心境能岁岁依旧吗? <br/>  想来,答案是简单的,全在于你如何评价自己的和家人的价值了,在于你看重的是自己的感受还是给别人的印象了。<br/><br/>  世上本无所谓“忙碌人生”,忙的只是一群不晓轻重利害的“无事忙”而已。 <br/><br/>  由我这样的人来推广带有理想色彩的人生观是颇有趣的,按理,我应该歇着了,让别人去说说这些美丽人生的,但我又觉着,我说这些事也透出了几分真切和自然。 <br/><br/>  这情形像什么,哦,对了,像锅盖上熬出的米,而且是那种透明锅盖,我趴在盖子上往里面瞧,嘿,同志们都在,我熬出来了。 <br/><br/>  有时,我感觉又有点像洗衣机的一件衣服,被提前拎了出来,虽然那种旋转的感觉还在,但已然静了下来,而别人还在按着那节奏转着…… <br/><br/>  这一个月在家歇着的日子里,几乎天天有亲友探望,我是处于那静的位置,而朋友们把现实生活那真实的气息带给我。他们都很关心我,一般很少谈病情什么的,只是谈谈彼此都知道的人和事。 <br/><br/>  听着他们的话和包里手机不停地鸣叫,腰上的BP机有如电刑般颤个不停,我的感受是十分奇特。嫉妒是没有的,因为今天的我已并不欣赏昨日的生活,厌恶更谈不上,这一切早已习惯,只是觉得我不应该沉默,在这个话题上。</font></div>
有爱,就有奇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隐私服务条款|小黑屋|手机版|91奇迹 ( 京ICP备2020048145号-6 )

GMT+8, 2024-12-27 13:50 , Processed in 0.06123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