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奇迹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2841|回复: 12

关于DCA想问个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6 01: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父亲现在肺癌IIIB期,正在医院接受一线化疗~~ , 在化疗期间可以服用DCA么??

如果不需要服用的话,那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服用呢?在易等靶向药物出现耐药后??

有爱,就有奇迹!
发表于 2007-11-8 09: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牛卡,这个问题最近我也在考虑

昨天问诊也忘了问医生,后悔

一般一线化疗是不建议用DCA

但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用,是在疾病稳定期就开始使用,还是靶向药物之前用效果更好?靶向药物出现耐药后用还有多大效果?这些都是未知数,需要指

点.

有爱,就有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23: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看来这个问题,现在没人能够回答我们!!

担愿化疗可以出现奇效!!

否则我们只能在不得以的情况下,让自己的亲人当小白鼠,通过自己对各种药物的了解,在某种特殊时刻给亲人用上药,然后把用药效果与大家共享,为后边再来的患者或者家属提供一点信息。

真希望世界从此不再有疾病

[em19][em19][em19][em19]
有爱,就有奇迹!
发表于 2007-11-9 07: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台州
可以服用的!
有爱,就有奇迹!
发表于 2008-1-22 19: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南宁

DCA是代谢类药物,代谢类药物不存在耐药问题。最重要的原则,是越早越好,坚持到底。DCA不应急,不考虑耐药,更不要当最后的垫底药。从药理看,不存在耐药问题。在其他疾病的使用中,使用4年都不耐药。常规放化疗把瘤体缩小后再用dca持续杀癌细胞然后再靶向药物。

有爱,就有奇迹!
发表于 2008-1-23 10: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我在网上找到二篇关于DCA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抗癌灵药”被封杀?正规临床试验才是正解

来源:中国青年报
 
  正常人很难想象绝症病人的心理,很多在常人看来不合逻辑的事情,对于他们而言很可能会变得理所当然。俗话说“病急乱投医”,就是这个意思。美国也是这样,经常有晚期癌症病人托关系找到癌症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索要仍处在动物试验阶段的抗癌药,因为他们实在是想不出别的办法了。
  今年就出了这么一种药,还没有开始临床试验,却在民间掀起轩然大波,坊间传说它是抗癌灵药,却因赚不到钱被制药厂封杀。这个小道消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开来,引得不少病人家属绞尽脑汁四处求购。
  那么,这个被视为“抗癌草根英雄”的“灵药”究竟是什么呢?

  DCA横空出世,《新科学家》推波助澜

  事情要从今年年初的一篇论文说起。2007年1月,一份名为《癌症细胞》(Cancer Cell)的医学杂志刊登了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描述了一种名为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简称DCA)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抗癌特性。这是一种结构非常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用两个氯原子代替乙酸(醋的主要成分)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就会得到DCA。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酸都是有腐蚀性的,因此一般在应用时都会用DCA的钠盐。本文为了叙述方便起见,一律简化为DCA。
  以阿尔伯塔大学医学院教授伊万格罗斯·米克拉吉斯(Evangelos Michelakis)为首的一个研究小组把DCA加入人类癌细胞培养液中,结果那些本来生长旺盛的癌细胞都被杀死了。研究人员又把DCA加入水中喂给实验小鼠喝,结果这些小鼠体内的肿瘤也明显缩小了,米克拉吉斯认为这是DCA的功劳。
  论文刊出后不久,英国著名科普杂志《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立即撰文盛赞DCA,把它说成是“廉价、安全而又有效”的抗癌新星,甚至暗示它可能成为抗癌领域的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新发现,因为DCA的抗癌机理听起来简直是天衣无缝。
  任何药物,针对的都是病变细胞不同于正常细胞的那些独有的特征,否则就会分不清敌我。而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能量代谢的途径不一样。正常细胞的绝大部分能量都由线粒体产生,这一过程需要氧气的参与,俗称“有氧代谢”,其优点是效率高。还有一种能量代谢方式叫做“糖酵解”,俗称“无氧代谢”。“糖酵解”可以发生在细胞质内的任何地方,不需要线粒体,但是产能效率低,平时只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使用。比如在剧烈运动时,肌肉必须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能量,而氧气一时供应不上,就只能暂时采用无氧代谢。
  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一位名叫奥托·瓦博格(Otto Warburg)的德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癌细胞只能依靠“无氧代谢”来产生能量,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个现象后来被医学界命名为“瓦博格效应”(Warburg Effect)。这一效应起码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论认为,正常细胞癌变后,线粒体发生了不可修复的损伤,所以癌细胞只能依靠“糖酵解”来产生能量。另一种理论则认为,线粒体的损伤正是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原因。要想理解这一点,必须先理解“细胞自杀”是怎么一回事情。
  “细胞自杀”(Apoptosis)又名“细胞凋亡”,是有机体清理无用细胞的主要手段。一个细胞一旦发生了某种有害变异,或者因为老化而不再有用了,便会启动“自杀”程序,自然解体,转化为养分供其他正常细胞使用。这一过程必须要有线粒体的参与,否则就无法执行。于是有人猜测,癌细胞正是因为线粒体受到损伤,无法启动“细胞凋亡”的程序,这才得以获得了“永生”。
  既然如此,如果人为地恢复癌细胞线粒体的正常功能,不就能够启动“细胞凋亡”程序,让癌细胞自杀吗?DCA正是这样一种化合物。科学家早就知道,DCA能够促进有氧代谢,抑止“糖酵解”。阿尔伯塔大学的科学家们看中了这一点,希望DCA能够让癌细胞重新开始有氧代谢,恢复线粒体的功能,从而给“细胞凋亡”机制一个启动的机会。
  他们用实验证明了这个假说。经过DCA处理过的癌细胞,其线粒体果然恢复了活力,而它们的生长也如预料的那样受到了抑止。
  米克拉吉斯撰写的论文相当复杂,一般人很难看得懂。对于专业科学家来说,这个试验虽然令人兴奋,但类似的实验其实非常多,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好几个“看上去很美”的“抗癌潜力股”出现在各种科学杂志上。这样看,DCA并非是一只包赚不赔的“股票”。

  专利成导火索,DCA走向民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3 10:22:15编辑过]
有爱,就有奇迹!
发表于 2008-1-23 10: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二氯乙酸钠治疗癌症的成功病例
作者:aduan 2007-09-29 18:48:27
美国加拿大英国DCA短讯之十二

DCA诱发癌细胞凋亡和DCA的量效疑问

细胞有两种基本的死亡方式:坏死和凋亡。因为细胞在不断地新陈代谢,需要有处置死亡的机制。凋亡就是由基因主导的自我消灭方式,又叫做程序性死亡。其过程很“干净”,经过细胞收缩、变形、分解为小体,被巨噬细胞等“吃掉”,干净利落,不留残渣。凋亡的数量可能很大。例如我们擅长的离体心脏缺血在灌注动物实验,因为短时间的缺血和缺氧,心脏细胞凋亡数量200多万个,可以用实验方法计数知道。
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设法启动凋亡程序,让癌细胞“自杀”。细胞的线粒体就是这样的主管单元。它的大量工作,是制造细胞乃至整个身体所需要的能量物质,叫做三磷酸腺苷。所以它的别名,是生命的“能量工厂”。这在高中课本里面都有。当DCA通过若干中间机制,激活线粒体时,健康的细胞能量代谢改善,但没有缘由启动凋亡程序。所以DCA没有损坏正常的细胞。而癌症细胞不然。1930年发表的瓦伯格效应(Warburg Effect)就认为癌症是线粒体出了毛病。Warburg这个人很天才,他对于光合作用的机制也有一个精彩的“猜想”。
原来,线粒体出了毛病,癌细胞被迫采用糖酵解而不是糖氧化的方式,制造生存所需要的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这种非常规的方式的效率当然很低,但是可以独立自主,你奈何它不得。2002年普拉斯和汤姆森(Plas and Thompson)就指出,癌细胞的这种生存方式使得它具有抵抗凋亡的能力。说到这里,你也许也会想到,那要是断了癌细胞的糖酵解,恢复它的糖氧化呢?不过米歇拉基斯比比人先一步,想到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个可能性。他选择DCA。
这大概跟阿伯塔大学热衷研究DCA有点关系。他们还有一组人马一直在研究DCA对于细胞的作用。我们也一直关注他们的进展。不过我们略先一步,过了动物实验阶段,过去几年我们都自己吞服含有DCA的配方,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这有点迂傻,是不是?200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澳大利亚科学家沃伦和米歇尔,他们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导致胃病,没有人相信。他们也是自己吞服,让自己得了胃病,再用抗生素治疗解救自己。米歇拉基斯比较不傻,他让老鼠去喝DCA水。
言归正传,米先生用实验证明,一旦线粒体被激活,正常的糖氧化磷酸化过程很容易改变了癌细胞主要依靠的糖酵解的方式,就促进了癌细胞的凋亡。当然,这中间还有复杂的内容,我们限于篇幅就简化了。

你再回头看看实验A+B曲线,在蓝线以下,黄线以上的面积,代表什么呢?可以理解为那些凋亡癌细胞消失了,所以肿瘤没有长到蓝线代表的那么大。要知道当初米先生团队给老鼠皮下注射了三种癌细胞,光是人体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代号A549)就有300万个。然后老鼠喝DCA饮水。他们计算的DCA摄入量换算为人的量,相当于50-100毫克/公斤。这时候的癌细胞数量毕竟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多吧?癌细胞在这样的剂量下,第5周被DCA造成的凋亡的量对应的是7毫米直径的抑制力度。等到实验B,癌肿瘤已经长得很大很大了,DCA摄入量没变,图线表示的第12周凋亡对应的是19毫米直径的抑制力度。怎么会在几乎相同的摄入DCA量下,会有这么大的效力差别呢?是不是有点矛盾?
我提出这问题,实际上我关心的是DCA该怎么服用。有的人主张剂量先小后大(摸着石头过河);有的人主张先大后小(消灭立足未稳,势力尚小的敌人)。我认为米歇拉基斯没有注意到剂量与药效有这个矛盾现象。他在论文中认为在细胞水平,DCA多,则凋亡多。但是在宏观上,他没有设计好给药的定时定量细节,任凭老鼠决定,所以没有关于量效的准确答案。我虽然有自己的分析和看法,但不算数。大家留意这个问题,如果自己服用有关药物,应该关注怎样服用好。
DCA象很多药物一样,有一个安全窗口,在窗口之外量大了会引发副作用(比如超过25毫克/公斤);量小了,正作用又怕不足。这个安全窗口不够宽。所以,我们要配合其他药物和手段,美国有句谚语:Two Bullets are better than one(直译:两颗子弹命中率比一颗要高),有道理吗?以后的帖子我们稍稍介绍别的Bullets吧。
有爱,就有奇迹!
发表于 2008-3-7 23: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韩国

我也有相类似的问题,我父亲也是要做化疗。

期待有知道的战友给与帮助?

有爱,就有奇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隐私服务条款|小黑屋|手机版|91奇迹 ( 京ICP备2020048145号-6 )

GMT+8, 2024-11-5 18:39 , Processed in 0.0409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