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9 22: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续
DCA短讯27——案例跟踪报道
檀诺说明:我在帖子14中介绍了一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二氯乙酸钠治疗的案例。患者网名是nsclc3b。他的原帖发表于5月10日。帖子报告了他使用二氯乙酸钠的正面效果,当时他的心情非常愉快,因为DCA迅速解决了他的严重的咳嗽等问题。而且他的SUV(标准摄取值)表示癌细胞活动降低。后续发展如何呢?
帖子20的案例后续跟踪报道
nsclc3B写道:我得收回我原帖的乐观报道。我的放射科医生写的正式报告指出,肿瘤略微增长。我问他SUV(标准摄取值)有什么差别,他提醒我说,FDG(氟脱氧葡萄糖)摄取指数受到多种因素,不光是癌症的影响。例如发炎,感染也可以造成摄取的增加。他说,极有可能是咳嗽的刺激造成了扫描基线值较高。不过,肿瘤的生长速度并不是很快。
下面的消息就更糟了。几天前,我做了支气管镜检,肺脏科医生发现我的左侧主支气管内长了一个变异肿块,做了病理,报告出来说是恶性的。它很活跃,在继续长大,已经开始堵塞气管。他说,一旦完全堵塞了气管,很多严重问题就会迅速发生,而且可能就要到最后关头。他建议我找放射科医生,看能不能用近距离疗法(brachytherapy) 来缩小支气管内的肿块。近距离疗法对于气管外的肿瘤部分没有作用,但是缩小气管内的部分可以为我赢得多一点的时间。
我觉得这就意味着在服用4个星期的力比泰和4个星期的二氯乙酸钠之后,肿瘤仍然在增长,而且预后并不乐观。我的化疗医生建议试试不同的化疗药物,例如吉西他滨(gemicitabine)或者navorelbine (这个英文药名与长春瑞滨或者诺维本相似,中文名字不肯定----译注),但是成功率较低。
译后记:这位患者是误解加拿大阿伯塔大学研究结论的典型代表。他相信二氯乙酸钠能够大幅度缩小肿瘤这个错轮,结果一旦检查发现肿瘤仍然在长大,就悲观到极点。其实,他的肿瘤增长是缓慢的,恰恰证实该研究的结果:二氯乙酸钠会降低肿瘤生长的速度!!!这个病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老的肿瘤,而是新生的气管内肿瘤,因为后者会堵塞气管。这里的问题是,二氯乙酸钠对于这种类型的肿瘤,没有明显的作用。但是,对于原来那个肿瘤,确实降低了它的生长速度。这个案例在证实二氯乙酸钠起作用的同时,也揭示出它的局限性。
DCA短讯28——案例
檀诺说明:今天介绍一个案例,写帖子的人网名MZ,病人是他的父亲。他的帖子有好几个,我把它们综合到一起,让脉络清晰一点。所有事实陈述都是原话。
另一个4期非小细胞肺癌服用二氯乙酸钠的案例
我父亲73岁,2006年3月发现患非小细胞肺腺癌(nsclc adenocarcinoma),做了放化疗。几次检验结果如下:
1.2006年11月22日 CT,放化疗结果 肿瘤缩小到1.2 x 2.0 cm (原来是2.5 x 4.0 cm)。
2.2006年12月 验血,CEA是7(低于5算是正常)。医生让他服用替加氟(Tegafur)。
3.2007年3月29日改做CT,因为X光看不清小的变化。
1)原来的肿瘤没有变化。
2) 发现一个3.0x3.0 cm的疑似肿瘤的阴影,位置在右肺上方。
3)右肺有肺炎。
4)右侧胸腔积水。
4.2007年5月17日CT
1) 未提及原来的肿瘤,可能是因为没有变化。
2)3月29日发现的疑似肿瘤也没有变化。
3)右肺有肺炎。
4)右侧胸腔积水增加。
肿瘤科医生在分析3月29日的CT结果后,认为那个3x3 cm的阴影可能不是肿瘤,而是肺炎的征象。所以决定
1) 静脉注射抗生素几天,然后改口服。
2) 继续服用替加氟一个月。
3) 一个月后作CT,看那个3x3cm阴影是否消失。
5.每月都验血。从12月到今年5月17日的CEA值依次是7,11,13,17,19,21。不过,CEA对于肺癌不是关键的指标,只作参考用,肿瘤的大小更重要。
他从4月15日开始服用二氯乙酸钠,到5月17日共服用了29日。与二氯乙酸钠同服的
有替加氟(治疗癌症),L-dopa(治疗帕金森症), 一种治疗前列腺病的药(不是癌),一种咳嗽药,再加上一些补充剂,包括欧米伽369,多种维生素,诺尼果汁,辅酶Q10等。
至于药物彼此的相互作用问题,他没有什么感觉。主要是疲倦乏力。另外在服药第一周,开始腹泻。一天拉稀4-5次,每次一点点。后来减少到2次,最后每天1次。
4月15日开始服用二氯乙酸钠,剂量是6.25mg/kg,共4天。第5天加大到12.5mg/kg。是溶解在水里喝下去,每天分为2次。
5月8日夜,他小便6次。5月7日夜,小便7次(每小时1次)。小便完上床时觉得憋气,感到非常的疲倦乏力,连挪步都困难,而且大汗淋漓。因此,5月9日把剂量减半,5月10日停药。经过吃药,静脉注点滴,情况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继续服用二氯乙酸钠。
后记:MZ先生的看法是:1)新的疑似肿瘤在49天中(3月29日到5月17日)没有变化。说明二氯乙酸钠起了作用。2)但是CEA一直在增加,而且病人身体非常虚弱、整天睡觉(20小时),似乎很难说二氯乙酸钠有作用。
我看不能断定二氯乙酸钠的作用,因为病人同时服用了替加氟。嗜睡与虚弱是什么原因,也有待研究。肿瘤没有长大,但是CEA在增加。这是一个效果模糊的案例。下月再做CT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另外,病人的虚弱,肺炎,积水都是重要的病象。我们需要继续跟踪,希望能够得到比较清楚的答案。
DCA短讯29——国内案例的启发
檀诺说明:非常抱歉,我最近很忙,无暇上网。有网友写帖子,希望我继续写点什么。油先生把帖子转来我邮箱,看来我不回答也不行了。我这里先感谢这些朋友的信任和支持。今天这个帖子谈谈我所知国内病友试用DCA的一些信息吧。这不是一个报告,只是个人观察。
看看国内的案例中有什么启发?
在我最近所接触的27位病人个例中,服用DCA的并且跟我讨论的有13个人。有的人是偶尔来讨论,有的是频繁来讨论,深度差别也很大。这13人小小样本,持续时间3周以上。
服用结果 表现个例数
1.短期出现右栏中不适应症之一或之二 1)疼痛
2)咳嗽增加
3)憋气
4)少尿
5)厌食
6) 乏力 4
2.略有改善 综合状况略有改善,比不适应的要好些 4
3.明显改善 1)疼痛减轻
2) 呼吸改善,不需继续吸氧
3)能吃固体食物了
4) 能行走,出门了
5)头晕减少,整体感觉改善
6)部分血检指标改善 3
4.明显改善,但有副作用 1)一人手指脚趾麻木
2)一人颜面神经麻木 2
经过一段时间服用,二氯乙酸钠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这要归功于病人们理解我们的介绍和叮嘱,没有乱用药,没有过量用药。因为我们不是做临床实验,而是要治病,所以一旦发生不适应症来咨询,我就告诉病人减量或者停药。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是身处临床实验,病人就不能自己随意改变服药了。
其次,多数病人的效果是正面的。这一点意义重大。但也因此需要更多时间来检验。所以这里不再讨论它。
我提出两个主要的观察,供大家参考。
1. 个体差异明显。有的人出现不适应症,有的人却改善明显,这个反差很大。差异涵盖很多方面,从病人的初始状况(年龄,性别,病情程度,治疗历史,身体素质,性格等等),到服用的辅助药物和方法,到亲人照顾的周到程度,到饮食内容,都很不相同。而且,这些因素的权重,因人而异。几个看似最难的重病案例,反而见效明显。在剂量差别不大的前提下,其他因素的权重就大为突出。在不同病人之间,注意到两个差别:第一,饮食和照顾周到的差别很大。有的人力争饮食不降低,有的人则束手无策,病人消瘦。第二,中药补充剂的选择和配方差别很大。
2. 药力不足。由于存在不适应症(如疼痛,咳嗽加剧等)和对于副作用的担心,病人都遵循美国文献的安全剂量数据,不敢越雷池一步。服用剂量落在米歇拉基斯的专利(10-100毫克/公斤)范围的低端。由此可以推断,如果找到抑制外周神经炎发生的药物,可以增大二氯乙酸钠剂量,从而增强药效。我估计,米歇拉基斯对此一定掌握一些未公布的信息,否则他不会把专利中的剂量上限,定到100毫克。他的临床试验将会透露其中的奥秘。而且,它必须准备克服不适应症的手段,否则临床实验恐怕难以成功。
最后,总结病友们的经验:
1) 短时间出现不适应症以后,要停药、减量,然后从低量再开始,寻找自己可以接受的适应值,再逐渐找到每个人的最佳服用剂量。有的人这样做,后来就没有再发生同样的问题。另外一个办法,可以试“停停打打”,以降低痛苦。这些不适应反应,其实根子是癌症本身,要找对症疗法。
2) 寻找对症治疗的办法,例如,咳嗽和憋气严重的,可以尝试谷胱甘肽静脉点滴。但是肺间质炎等不属于DCA不适应症,要尽快求医。虚弱乏力的可以采用癌症饮食疗法和能量合剂。不少病人对于营养疗法的作用和饥饿对策的重要性,严重低估,而且束手无策,非常笨拙,令人遗憾。
3) 对于典型的副作用(外周神经炎),要停药等待麻木消失。再恢复服用时,需要加大保护神经的补充剂的剂量。
4) 最要紧的是,要有整体策略和准备。包括转移预防,是一个重要部署。在察觉骨转移之前,往往已经骨转。要尽早用药。在发生皮肤转移时。可考虑抹二氯乙酸钠,可能使皮肤肿瘤消失(有案例)。
以上仅是一个非常小的样本,不是实验,而是治疗。这些观察属于个例,所谓经验也是参考性的。
DCA短讯30——纳米金衣玻璃球
檀诺说明:下面介绍“纳米金球”技术治疗肿瘤的新实验。这是美国2007年6月21日,英国6月20日报道的休斯敦的莱斯大学的研究。我这两天在等待中文的报道,但是奇怪没有在大众媒介和网上看见片言只语。
一则最新信息:“纳米金衣玻璃球”治疗癌症临床实验即将开始
今天插入介绍的,是一个看似高深,实际可以普及的新方法的进展信息。这是一种物理热疗法。
前日,美国休斯敦的莱斯大学的教授珍尼佛-韦斯特(J.West)对记者发表消息。他们的方法如下:
把1亿4千万分之一毫米直径的玻璃球,包上纳米级别的金子外衣。
第一步,静脉注射“纳米金衣玻璃球”,进入血液循环。肿瘤生长的部位的血管的组织比
较“松”,容易渗透,这些纳米级“金衣玻璃球”就会渗透和积累到肿瘤里面。
第二步,这时候用低强度红外线照射,可以找到癌细胞的准确位置。
第三步,用强光束(对于健康细胞无害的激光束)直射肿瘤部位,产生足够的热量(以前曾报道55摄氏度,未见这次试验数据),就可以“烤死”癌细胞。
莱斯大学是纳米技术的研究重镇。连续几年莱斯大学都有相关研究进展发表。2005年他们用纳米金外衣的“小管”,做过类似的实验。下面的三个彩色图显示的是结肠癌,以前他们做过乳腺癌。
在业内,这种方法不新奇。有文章说用金子是因为它在人体内具有化学上的惰性。是外行话。应该是癌细胞膜上分布很多上皮生长因子受体(正常细胞膜上很少),纳米金可以跟上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抗体结合,这些抗体会找到上皮生长因子,结果就粘结到癌细胞上。等于用这个方法追踪和定位癌细胞。
我的解读是,这个“球”不仅找到癌细胞,而且充当了内部的热源,把光子辐射变为热。玻璃不会迅速失热。你也许立刻想到1000元一次的“超声波聚焦刀”等热疗。区别在哪里?超声波或其他辐射热疗,并没有在癌细胞内部的定位热源。热要从外部聚焦射入,而要区分健康细胞和癌细胞,要在纳米级别瞄准。做不到,只能大概。力度要用温度调节来掌握,但又不能在人体插入内部测温探头。而且,人体很多地方超声波扫射不到或者无效(骨骼,空腔)。
而这个激光对纳米金衣玻璃球不仅可以准确定位(从DNA的纳米级到癌细胞的几十个微米),而且可以立刻测得其温度,准确度无可比。
给你看一张有趣的照片:这就是纳米金附着到癌细胞后,在激光下闪闪发光。这是莱斯大学的对手乔治亚理工大学发表的照片。这是微米级,很小很小的,不是金块或金豆。
当然,我之所以作介绍不会是猎奇,而是因为韦斯特教授同时宣布:在几周内就要启动一期临床实验。这就可以期待后续发展了。另一方面,我也是希望国内多一些专业人士关注这一类投入少见效易的研究。在我国读博的研究生中,冒出几个勇敢分子,哪怕是照做一遍老美的实验,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下面这三幅小图,胜过啰嗦的文字,大家一看就懂。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纳米技术治癌的资料(美国莱斯大学,乔治亚理工大学,堪萨斯大学是领先的学校,文献不少)。我插入这个信息,因为它马上要进入临床,只怕我们不够聪明,不能借鉴而早日进入实用。一个大好科学机会,一个大好商机。也很可能错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