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病袭来的时候,往往连有医学背景的人也会在保守与激进中犹豫,在眼花缭乱的治疗方式中彷徨,把主动权交给命运,或者把医生当作救世主。但是,依然存在像段先生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阅读关于癌症的各种参考书、最新文献和资料,梳理出当下以及预后的各种可能性和风险。他们在陡峭的医学前沿攀登,在迷惑的商业陷阱间穿行,在灰色的法律地带游走。
每一个癌症患者,都在用各自的方式为生命做最后的努力。如果这是一场战争,他们将用尽自己一切的知识和计谋,进行公开的宣战,并辅以秘而不宣的手段。
——《三联生活周刊》 ”
这周二,同事问我把是否方便把他的一位朋友加进奇迹网的微信群,说是他在老家的妈妈上周被查出肺癌,对医生说的很多东西一无所知,不知道该如何做下一步的决定,想进群向正在治疗的病友了解下肺癌治疗的相关信息。
说起他的这位朋友,可以说是一位标准的成功人士,在北京打拼多年后事业有成,更是一位医疗互联网行业的前辈,但就像上面《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所说:“在大病袭来的时候,往往连有医学背景的人也会在保守与激进中犹豫,在眼花缭乱的治疗方式中彷徨。”
所以,作为病友本人或病友家属,当我们上网(通过论坛、微信群、微博等交流平台)谈论肺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应该更多的讨论医学大数据(深奥的医学知识)?还是应更关注大家的情感诉求(患者和家属本身)?
今天大家就此话题在微信群进行了探讨,《奇迹小报》第一期带你走进讨论现场。
奇迹小报Vol.01
@辣辣:在网上大家在一起寻求的到底是什么,我想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需求。作为家属,我们是自发渴望的去了解肺癌相关知识。
大神有大神的能力,小纠结有小纠结的矛盾,无知有他的半懂,无助有他的渴求。各种需求终究不过为了不那么无助,冷冰冰的数字说实在话没有几个人看的懂,也没有几个人能理解。我想得这个病最坏也不过就是死,可是为什么还在一起聊天、扯淡、争吵,不过就是为了在现实的治疗过程中所没有的温度。
这种温度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给,也不是什么人都一样的需求。我也不知道我想说什么,我想在一起就是缘分,没必要冷冰冰。
@怪鱼:现在的专业人士,不管是科学家、药学家还是临床的医生,其实对我们这种草根的尝试都不是很认可。但是呢,其实很多时候病友和家属又走在了临床的前面,实际上可能未来是一个融合的趋势,如果是能够融合,能够取长补短,应该是一个趋势吧。
临床学或者药理学的顶级大牛,他们谈的是另一个概念,是我们能力之外的。
包括很多肺癌论坛的意见领袖,也做不到用顶级大牛那样的思维去思考,所以专业和非专业的分界还是很明显的。
段哥:我觉得是这样的,首先是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不管是病友本人还是家属间的讨论,当然就我了解的情况肺癌的交流群体以家属居多。不是家属谁愿意走上这条路,去研究枯燥的医学资料,除非是专业的医生或科研工作者。而作为病友或家属,肯定都希望自己或家属能够得到最快最有效的治疗,所以你的临床实践比研究机构或医院要短的多得多,这个是很重要的原因。
家属的治疗有可能会走在研究报告的前面,因为你是为了先试,再去总结。但是对医学界、科研机构来说,是要有一系列报告支撑以后再开展临床。这当然不一样,其实很多地方确实也没有合理的医学专业的解释,家属把各个报告的片段(出现有效情况以后)融合起来,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经验。
我们都是自己经历了才会进这个圈,想想看,你周围有多少人可能会去讨论特罗凯易瑞沙?但为了自己的亲人,用心程度就大不相同了,而且大部分人都在无私奉献,大家都挺不容易,我觉得这个圈的人都很伟大。
半夜三更查字典、看英文资料,对照肺癌指南。你说自己最亲的人生病了,医生不管、医院不收,就这样放弃吗?看到有说新药要出来,恨不得最先得到它的信息,因为你是感同身受的。医院就不一样了,首先它不是自己生病,而且数据出来可能是几年之后了,那我们等不起。站的角度不一样,很多问题你没法去给出答案,但肯定是有它的依据的,以后必须有依据来支撑。
我跟记者也有聊过(注:开头导语中提到的段先生就是段哥),他们看到我们这群人的生活状态、看了每个病友家属的努力都很感动,谁会去冒着风险装药,谁会想去体验这个过程?肺癌本来就是个小众群体,就需要大家去抱团。你身边 100 个人里你能跟几个人聊自己的感受?跟领导、跟同事?听都听不懂。有这样的圈子可以讨论这些问题,挺好的。
夏雪:我觉得医生和科研人员更关注的是药的有效性、生存周期如何延长,而我们更关注的是病人本身的感受。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
捷泰:大家上网不是完全来找治疗方案,来听冷冰冰的数据,这个医生已经给了很多了。很多人上网是为了找认同感,找信心,找同病相怜的战友,大数据对于个体有意义吗?
大为:有时候大家也许需要的是群里的温暖。
其实,《三联生活周刊》 08 年对奇迹网的报道(我们都需要奇迹)中也提过相关话题:
“以马内利”也曾试图邀请一些专业的医生加入论坛,做一些在线的咨询,以加强网站的专业性,但并不成功,反而逼出了奇迹网的一个特长——“病友创造价值”。医生可以在治疗的大方向上给予专业的指导,但医生与病人之间极少有感性的交流,很少提供病人护理的知识,一些症状处理和药物使用经验也是医生不可能给的,但病友之间就可以。
总结一下,我们本来都是作为“非专业人士”,更多的是经验探讨,专业的事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
简单来说,这种患患交流的社区,不管是与癌共舞(大家经常提到,也是做的很好的交流论坛,老马哥非常厉害)还是奇迹网,都只是提供交流平台,你可以从病友和家属这里获得在专业医生处得不到的帮助,也可以为他们提供连医生都无法得到的信息。
为了体现我们作为非专业人士即“业余爱好者”的价值,分享和归属感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情感诉求。这是一个趋势,以患者为中心,从一种医疗工作者持有信息并不让病人知道的文化规范,转变到一种通过分享人人受益的规范。
嗯,本期的小报内容就那么多了,朋友们周末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