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均采用x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结果(1) 各组大鼠胃粘膜EGFR蛋白表达见表1
注:①实验结束时自然恢复组共死亡6只,未列入统计。②与自然恢复组比,▲P<0.05,●P<0.01,◆P>0.05;各治疗组(高中低)与维甲酸组比,★P>0.05
正常大鼠胃窦粘膜即有EGFR蛋白表达,主要分布在靠近腺体基底部的增殖细胞中,呈弥漫性胞浆表达。加味左金丸各治疗组EGFR蛋白阳性例(率)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剂量组P<0.01或高、低剂量组P<0.05);维甲酸组EGFR蛋白阳性例(率)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左金丸各治疗组EGFR蛋白阳性例(率)与维甲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各组大鼠胃粘膜VEGF蛋白表达见表2 表2 VEGF蛋白表达比较 | | | - + ++ +++ 阳性例数(率)
| | | 9
| | | | 0(0)
| | | | | | | 5(100%)
| | | | | | | 2(25%)▲
| | | | | | | 3(37.5%)◆★
| | | | | | | 1(12.5%)▲★
| | | | | | | 2(25%)▲★
|
注:①实验结束时自然恢复组死亡共6只,未列入统计。②与自然恢复组比,▲P<0.05,◆P>0.05;各治疗组(高中低)与维甲酸组比,★P>0.05。 VEGF染色阳性定位于细胞浆。正常大鼠胃粘膜没有VEGF蛋白表达。自然恢复组5例全呈阳性表达,阳性率100%。加味左金丸中、低剂量组VEGF蛋白阳性例(率)降低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剂量组与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甲酸组VEGF蛋白阳性例(率)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加味左金丸高、中、低剂量组VEGF蛋白阳性例(率)与维甲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各组大鼠胃粘膜C-met蛋白表达见表3 表3 C-met基因蛋白表达比较
注:①实验结束时自然恢复组死亡共6只,未列入统计。②与自然恢复组比,▲P>0.05。 C-met染色阳性定位于细胞浆。正常大鼠胃粘膜可有C-met蛋白表达,主要分布在腺颈部。自然恢复组大鼠5例全呈阳性表达,阳性率100%。加味左金丸高、中、低剂量组及维甲酸组C-met蛋白阳性例(率)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加味左金丸高、中、低剂量组C-met蛋白阳性例(率)与维甲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各组大鼠胃粘膜Bcl-2蛋白表达见表4。 表4 各组胃粘膜Bcl-2蛋白表达比较
注:①实验结束时自然恢复组死亡共6只,未列入统计。
②Bcl-2阳性细胞例(率):与自然恢复组比,■P<0.05, ▲P<0.01;与维甲酸组比:●P>0.05。
Bcl-2染色阳性定位于胞浆。正常组大鼠Bcl-2蛋白无阳性表达;自然恢复组大鼠5例全呈阳性表达,阳性率100%;加味左金丸高、中剂量组和维甲酸组Bcl-2蛋白表达降低,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味左金丸低剂量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金丸高、中、低剂量组和维甲酸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994年加拿大Schipper对经典肿瘤模式提出了新认识,认为恶变特征是由于少数基因和环境变化的结果,癌变的过程特点是调控失常,并且这种癌变过程有潜在逆转可能;对癌症的治疗应通过调整机体对它们的控制,而不是必须杀死所有癌细胞[6]。这种认识与中医的整体观点相吻合。针对胃粘膜的癌变而言,目前,一致认可的演变模式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胃黏膜不典型增生(Dys)→胃癌(GC)[7]。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称之为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将在CAG基础上伴发的IM及ATP称之为胃癌前病变,后者只是一个病理学概念。众多研究表明,在胃癌前病变阶段已存在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的结构、表达异常,使细胞异常增殖、凋亡和增殖凋亡平衡失调,进而导致胃癌的发生。本研究则旨在探讨大鼠胃癌前病变阶段癌基因产物EGFR、VEGF、C-met、Bcl-2蛋白表达情况及中药加味左金丸对其基因的调控影响。
EGFR是原癌基因C_erbB-1的表达产物,它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发挥其调节细胞生长的作用。有研究表明[8],正常大鼠胃粘膜中存在EGFRmRNA表达,表明正常胃粘膜具有合成EGFR的能力,这对维持胃粘膜细胞的正常生长更替是必要的;在胃癌前病变阶段EGFR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无差异,提示EGFR蛋白表达阳性的胃癌前病变可能有较高的癌变易感性[9]。VEGF是促进血管增生和形成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大量的研究报道多集中在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方面的关系,是一晚期行为;但也有部分研究表明[10]它在胃癌前病变阶段即存在较高表达,在胃癌的发生中即早期阶段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C-met是C-met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称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受体,通过与HGF结合参与了肿瘤细胞增殖与移动的信号转导过程[11]。有研究显示[12],C-met蛋白在正常胃粘膜的腺颈部可呈现阳性表达,提示与胃粘膜上皮的更新与修复活动有关;在胃癌前病变已有较高表达,反映胃黏膜细胞的增殖状态并具有恶变倾向,是胃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13]。Bcl-2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凋亡拮抗基因,主要通过延长细胞寿命而导致异常细胞的积聚进而阻止凋亡的发生。众多研究结果显示[14]从正常胃粘膜-CAG-IM-Dys-GC中,Bcl-2的表达逐渐上升,与癌变前期过程有关,参与胃癌的启动和胃癌形成的早期, 与肿瘤进展无关。
本实验研究显示正常大鼠胃粘膜有少许EGFR和C-met蛋白表达,其中,EGFR主要分布在靠近腺体基底部的增殖细胞中,C-met主要分布在腺颈部细胞,但没有VEGF、Bcl-2蛋白阳性表达;模型大鼠胃粘膜EGFR、VEGF、C-met、Bcl-2蛋白表达率均100%;加味左金丸各组能不同程度地降低EGFR、VEGF、Bcl-2蛋白的表达,均以中剂量为优,但对C-met基因蛋白的表达作用不明显。提示在大鼠胃癌前病变阶段即存在EGFR、VEGF、C-met、Bcl-2基因的激活,也可能是MNNG为主要工具药诱发大鼠胃癌前病变的重要原因;加味左金丸则可能是通过对抗C_erbB-1、VEGF、Bcl-2基因的激活,抑制EGFR、VEGF、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病态”细胞尽早凋亡,以恢复细胞凋亡与增殖平衡而发挥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这种多基因调控可能与中药多成分、中医整体调节优势有关,是加味左金丸治疗或逆转大鼠胃癌前病变的机理之一。
维甲酸是细胞分化诱导剂,对癌前期病变具有部分阻断和逆转作用[15]。本实验也表明维甲酸与加味左金丸一样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VEGF、Bcl-2蛋白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降低EGFR、C-met蛋白的表达作用不明显。
[ 本帖最后由 ksxb 于 2009-10-6 22:2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