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病是特别枯燥乏味的,碌碌长日,琐碎无绪,青春像跌落河里的雨滴,汩汩的流逝无影;伴病也是异常落寞孤独的,寂寂长日,了无生机,朝气像吹落风里的雾霭,轻轻的飘逝无声;伴病还是格外惶恐郁闷的,漫漫长日,惊悚 ...
谢谢!文字源自数以千计的患者家人的无私奉献,他们才是文采的哺育者!
[ 本帖最后由 灿烂仆人 于 2009-2-25 15:36 编辑 ] 形容得真好!
从做女儿的心态来说,一夜长大,自此更加珍惜与家人的每一次相处,每一次欢笑.虽然不幸,却也心怀感激,切身体会到了亲情才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不能割舍的一脉情缘.
亲情似海,不计得失,不图回报,多少个白天黑夜,你们放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全身心的投入到救治亲人的行动中,令日月失色,天地动容!
[ 本帖最后由 灿烂仆人 于 2009-2-25 15:46 编辑 ] 原帖由 lvhuanran 于 2009-2-25 12:05 发表 http://www.51qiji.com/images/common/back.gif
灿烂大叔:您好!
经常光顾您的地界,总是潜水。每每在品读您的博文时,头脑里总是浮想起我父治病的种种经历。感叹,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
前天,收到了我父发来的一条短信:你还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去年的今天 ...
往事如昨,祝福所有病友的家人,谢谢你们的努力,谢谢你们的坚持,谢谢你们的奉献!
罹癌如感冒——童便蛋
二月底最末的一天,老婆接到陈队的电话,说他的朋友义乌的陈副所长来了,邀我们一起去“大拇指”共进午餐,捎带给我闺女饯行。电话里他还问:童便蛋要不要,老婆说,我问问他。我连忙摇头,表示不要。童便蛋,几乎是已被很多人遗忘的一种民间食法。用童便煮鸡蛋,相传是我们这一带乡间春季进补养生的传统。记得父亲活着的时候,母亲每年开春,按乡俗都会煮上一锅童便蛋,大约50到80枚鸡蛋吧。父亲和哥哥会吃的津津有味,母亲、我和弟弟则看看就足够了。当初哥哥因父亲的历史问题,小学毕业辍学在家,十四岁的半大孩子,顶着烈日去三甘塘拉砖、去鸟坞山拉石头,一车500—600斤,没有在山坡道上虚脱或中暑晕倒,母亲说就是童便蛋的功劳。
或许正因为艰难时代留下的历史印记,当我打电话询问哥哥的时候,他却欣然接受了:我现在在外面,下午再过来拿。老婆立即拨通了陈队的电话,说,童便蛋我哥哥要的。陈队说,行,一会我带到“大拇指”去。
吃好饭,带童便蛋回家已是一点多了,一直等到二点半,也不见哥哥来。三点要送女儿去机场,于是,我拨通了哥哥的手机,只听他睡意正浓,午睡还没起来。我说三点后有事,你这会过来拿吧,还有一个腌好的已经晒过几个太阳的猪头,你也带走吧,他说,猪头留着你们自己吃吧,我说,我们还有,是地道的金华二头乌!好,我马上来。
大概过了10分钟样子,嫂子来了,我把准备好的两个袋子交给她,说,不留你了,马上要出门了;嫂子问,出门有车吗,我送你;我说,不用,长途,已经联系好公车了,还是揩公家的油吧。
哦。淅沥沥的春雨中,嫂子转身离去,拎着童便蛋和猪头,如果披个头巾、围个围裙,多像进城走访亲戚的村姑,在风里寻找吹落的记忆,在雨中品味人间的坎坷…… 我是北方人,第一次听说“童便蛋”,很有意思。 原帖由 lvhuanran 于 2009-3-4 17:20 发表 http://www.51qiji.com/images/common/back.gif
我是北方人,第一次听说“童便蛋”,很有意思。
乡俗,很多人见了都会觉得无法下口的。 灿烂仆人,昨天买了炉甘石洗剂,还没有给妈妈使用。妈妈是大面积皮肤搔痒,大面积使用,副作用是否很强? 没事的,我也是大面积皮肤搔痒时用的,我当时没觉得什么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