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癌症过度诊疗:代价高昂 标准滞后
癌症,制造着一个个庞大又惨烈的战场,错伤者难以计数。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发病8550人,全国每分钟就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中国居民因癌症死亡的几率是13%,即每7-8人中有1人因癌死亡。
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让公众闻癌色变。为防止漏查,癌症诊断范围日益扩大化,病患和医生也更倾向于采用激进的治疗方案,以防止复发。
矫枉过正的态度却往往导致癌症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这目前正在成为新的杀手。
近期,美国最权威的癌症诊断机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发布了系列报告,呼吁彻底改变对癌症的检测和治疗,癌症应该被重新定义。他们认为,在癌症筛查过程中可能检测到很多病变,这些病变不应该被称为“癌症”,过度诊断会引发病患心理恐慌,导致过度治疗,如切除手术和化疗等,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中国也存在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情况。”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卫立辛对财新记者表示,癌症所具备的“异质性”导致诊断和治疗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而这种不确定性则为“过度诊治”埋下了隐患。
癌症即恶性肿瘤,它是由控制细胞分裂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分裂失控,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部位而危害生命。
癌症“异质性”是指同一肿瘤中可以存在很多不同的基因型或者亚型的细胞,因此,同一种肿瘤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可表现出不一样的生长速度、侵袭能力、药物敏感性、治疗效果和预后反应。
除了癌症所隐含的不确定性,新技术的应用、认知理念的变化以及多种治疗方法的尝试,都使癌症诊断和治疗呈现出越来越敏感和多样化的趋势,加上医患关系的变化和利益驱使等原因,业界不乏观点认为,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已颇为普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