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 发表于 2012-3-28 22:33:00

父亲在武汉协和医院查出肺癌IV期,为腺癌,65岁,有大量胸水,目前穿管引流,每天有150ml,医生说只有2~3月的时间,如果化疗,每次要2W多,听说化疗副作用很大,有的还会加重病情,后放弃回老家。目前胸疼比较厉害,每天打曲马多,但止疼效果不是很好,不能躺着睡觉,每天只能坐在椅子上,非常难受,暂时还没告诉他病情。父亲总想着把导流管拿掉后就可以回家了,但我怕后面越积越多很难抽水,一口气看到楼主的帖子,很有感触,不知能否说下治疗胸水的方子和中药大概每月的费用、医院和大夫,非常感谢!

AIR 发表于 2012-3-28 22:34:01

我QQ437978804

远山之岚 发表于 2012-3-29 13:37:32

二十八种脉象

二十八种脉象通常指的是:
浮、沉、迟、数、滑、涩、 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音抠)、革、牢、濡、 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大。

临床研究发现,二十八脉极少单独出现,常见的兼脉有如下几种: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大。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迟缓、迟涩。滑数、弦数、洪数、细数。濡数、濡细、濡滑、濡涩、濡缓。虚细、虚数、虚弦。微细、微弱。弦紧、弦细。细紧、细迟。以及三种脉同时出现的如浮紧数、浮滑数、沉细而微,等等。

根据脉象来诊断病症,主要如下:

浮脉主表症,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沉脉主里症,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主寒症,有力为积寒,无力为虚寒。

数脉主热症,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滑脉主痰症、热证。

涩脉主血少、血寒。

虚脉主虚症、伤暑。

实脉主实症、火邪。

短脉主元气虚少。

洪脉主热症、阳盛阴衰。

微脉主亡阳、气血两虚。

紧脉主寒症、痛症。

缓脉主无病、湿气。

芤脉主大失血。

弦脉主肝气、痰饮。

革脉主表寒、中虚。

牢脉主坚积。

濡脉主阳虚、湿病。

弱脉主阴虚。

细脉主血少、气衰。

散脉主肾气衰败。

伏脉主病邪深伏。

动脉主惊症、痛症。

促脉主火亢。

结脉主寒积。

代脉主脏气衰败。

疾脉主阳邪亢盛、真阴欲竭。

辨别二十八脉不是简单的事,必须通过临症慢慢体会。兹录前人二十八脉总括以便记诵:“浮行皮肤。沉行肉骨。浮沉既谙,迟数当觉,三至为迟,六至为数。浮沉迟数,各有虚实,无力为虚,有力为实。迟数既明,部位须识,濡浮无力,弱沉无力(即浮而无力为濡,沉而无力为弱),沉极为牢,浮极为革,三部皆小,微脉可考,三部皆大,散脉可会,其名曰伏,不见于浮,惟中无力,其名曰芤。部位既明,至数宜晰,四至为缓,七至为疾,数止曰促,缓止曰结。至数既识,形状当别,紧粗而弹,弦细而直,长则迢迢,短则缩缩,谓之洪者,来盛去衰,谓之动者,动摇不移,谓之滑者,流利往来,谓之涩者,进退艰哉,谓之细者,状如丝然,谓之代者,如数止焉,代非细类,至数无时,大附于洪,小与细同。

远山之岚 发表于 2012-3-29 20:37:35

本帖最后由 远山之岚 于 2012-3-29 20:51 编辑

中医号脉“寸、关、尺”三部

先说把脉的位置,在手腕高骨向内侧推,在筋骨之间,为关脉,我们用中指按住,然后把食指和无名指落下,食指的位置就是寸,无名指的位置就是尺。
常人手腕的寸、关、尺三部长度约35毫米。关于寸关尺的距离,历代医家有很多的分歧意见。不宜机械地按照寸关尺的距离。人臂长则距离大些,臂短则距离小些。以手掌后高骨定为关。关前为寸(近手掌一边),关后为尺(远手掌一边)。

血脉管粗者大于3.7毫米,个别人为双桡动脉常被医生误诊为脉管粗者。细者小于2.6毫米,正常人的脉宽度一般在3毫米左右,脉宽显著细小者为细脉。

就中医指按诊脉而言,三个指头皮肉不同,食指最灵感,中指则差些,无名指更差。所以,三指齐按与一指单按,对同样的脉象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用单指采集脉搏信息和用三指采集到的信息实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这里用一个探头分部单按要比用三个探头同时三部复按来得合理,三部相互影响较小。

在脉诊中所能模到的多为动脉表浅而搏动明显之处,因其部位易被触到,多做为脉诊部位。

《寸关尺分主脏腑规定》根据传统中医经典规定:

左寸-心、脑。 左关-肝、胆、胰。 左尺-左侧肾、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腸道、肛门。

右寸-肺、脑。 右关-脾、胃。 右尺-右侧肾、沁尿系统、生殖系统、腸道、肛门。

把脉要求是三部九侯,三部指的是寸关尺,这三部脉。

什么叫九侯呢,就是脉的趋势。

分浮取、中取、沉取。

三部脉都分,浮中沉的话不就是九部脉了吗?

两只手就是十八种脉象了


远山之岚 发表于 2012-3-29 20:41:00

周慎斋遗书望色切脉辨证施治

望色切脉
察色无论四时,无论百病,总以带土色而有神气者为吉。

凡肝热者,左颊先赤,肺热者,右颊先赤,心热者,额先赤,脾热者,鼻先赤,肾热者,腮先赤。面有惨色者,寒,目下肿者,湿也。

第一望他神气色,语言轻重起和眠,弯体即知腰内苦,攒眉头痛与头眩,手不举兮肩背痛,步移艰苦脚间疼,手久按胸胸内痛,按中脐腹痛相连,好起不眠痰火热,贪眠虚冷使之然,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热相煎,身面目黄脾湿热,唇青面冷是阳虚。

第二闻声清与浊,鉴他真语与狂言,声浊即知痰壅滞,声清寒内是真原,言语真诚非实热,狂言号叫热深坚,称神说鬼逾墙屋,胸膈停痰证号癫,更有频病相循久,声音忽失命归泉。

三问病患经几日,日间便利几番行,饮食多少宜冷热,更兼何味喜嫌分,饮食少通容易治,不进之时疗必难,喜冷定知心内热,好温必是脏中寒,便若赤黄知内热,便清定是冷相干。

(炳章按∶上三节俱腐浅俗师之歌诀也。)

治病在看脉辨证,看脉之法,只在有神无神有力无力八字,识得神之有无,则其人之死生可辨;识得力之有无,则其证之虚实可知。既已知脉,盒饭辨证,以证合脉,虚实死生,内伤外感,无不了然矣。如证虚脉无力者可补,证实脉无力者亦可补,证实脉有力者可泻,证虚脉有力者亦可泻,明乎虚实补泻之义,则思过半矣。又所谓有力无力,应补应泻,非独一经,须看何部有力,则泻何部,何部无力,则补何部。或因某部有力,以致某部无力者;或因某部无力,以致某部有力者;或有力无力,各自分经者,手下无不了然,胸中始有定见。故有力无力,为诊法要诀也。看脉须先识五脏平脉,金短木长火浮水沉,土则持重,各象五行脉要有胃气。胃气者,谷气,营气,卫气,真元之气,少阳生气,总谓胃气也。脉有敦阜之清之象者,真元之气也;脉有生动弦长而无亢厉之象者,少阳生气也。此数者皆胃气也,少一则胃气不足也。故看脉先看此数气,以定生死轻重,而预决死期,则以时令生克断之。倘脉少此数气之一,即为真病;不少此气,虽病弗药而安;此气已少,虽药弗救。辨此以为治脉有来因,不外虚实二字。欲知其风虚,只辨人迎气口二处,大小软润便知,如肝脉浮,当病风,而人迎不浮,非风证也。脾脉沉,当病湿,而气口不沉,非湿证也。凡看病外辨六气,内辨七情,内外只看人迎气口,故《内经》辨人迎气口,为千古心传。

脉要和缓中有充实圆满之气,即为有胃阳而无弊。如有一处硬馁,即别于阳,便是病矣。盖心肝脾肺肾,五脏皆阴,而其中则有胃阳之气,周流贯畅于其间,肝属木,木直而长,弦之象也,故其脉弦,弦而如长竿之梢,有软嫩和柔之气者,胃阳之气游行于中也。心属火,火之形浮散而起,故其脉洪,洪而有柔静之气充溢于中者,胃阳之气也。脾为湿土,而得冲和之气,舒徐不迫者,土之象也。故其脉缓缓而有轻顺和柔温浓之气者,胃阳之气足于中也。

肾主水,水性下而不升,故有沉实下凝之象者,肾之脉也,沉中而有澄静收敛之气者,胃阳之气纳于中也。肺主金,金性润,润而有坚凝光明外现之象,故其气多浮,而轻浮中有润泽轻扬之气者,胃阳之充实也。盖五脏皆阴,非胃阳实之,则生意衰落。胃阳者,五谷之气,所以培养乎先天之真阳,而为一身四大五脏之生意者也。要乎哉!胃阳之关乎人命也。倘肝之胃阳不足,则肝气虚,虚则邪气凑之,除六气之外,别有五入,如心邪入则脉兼洪,洪则为木火俱焚之证,肺邪入则脉兼浮毛,其证多郁闷,盖肺主气,郁乎中而不下行也。脾邪入则脉兼缓,其证多痰郁胸满之候,盖湿入而成热也,多气塞于咽喉。肾邪入则脉兼沉石,其证多腰重胁痛,盖肾主水,水入而成寒郁也。其自为病,则为血虚火焚之类,此肝之阳气不足,当知其病而别之也。(阳气即胃阳之气也。)其五脏皆可以类推,知乎此则知补泻之道矣。如心之阳气不足,而或肝邪入之,则补心而泻肝。脾邪入之,则泻湿而宁心。肺邪入之,则理气而凉血。肾邪入之,则纳气而温心。盖肾主水主寒,故用温。肺主气,气郁则为火,故用凉。脾主湿,故逐湿而心宁,如茯苓补心汤之类也。但吾所言,乃一隅也,可即是而反之。总之,治病以回阳为本,乃要法也。但当别其虚实,在何脏何腑何经何络而已。(张东扶曰∶回阳者,回胃阳也。何脏无胃阳则治何脏,即上所言心之脾胃虚,肺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脾胃之脾胃虚,因其虚而调理之,即治病必先脾胃之说也。今人讲回阳,惟知以桂附热毒之品一概施治,是徒知药之阳而不知人身五脏之阳也,岂先生之所谓脉之关节处,只在分理阴阳,然须九等分别,方能不差。如寸部中仍分上、中、下,三部中仍分浮、中、沉三候。如上之上,心也,浮也。心有通经处。则脾与胃,上之中也,浮而稍沉者也。肾肝,上之下也,此其最沉者也。其详难尽,大约识得阴阳内外上下分属,便可悟脉法无如《内经》上在上,中在中,下在下,为一定。故因体而类推,如心肺居寸,居上浮也,则凡浮者,皆其气也,皆其用也。

脉者,非血非气,乃人之神也。神者,精、气、血三者之流行也。若人外无疾病,而脉见枯寂,此因病而神少,非神少而病也,故可救。若内伤饮食寒暖,脉见枯寂,亦不救。若因思虑所致,即不妨,盖思虑伤神,非本原精气血有枯寂而见此脉也,能处处调神则生矣。

人身有先天之元阳,有后天之元阳;有先天之元阴,有后天之元阴。先天元阳,足与不足,别之于右肾右尺;先天元阴,足与不足,别之于左肾左尺。此由人生所禀父母之精气,有足有不足而致此者也。大凡先天元阳不足者,右尺多微弱而不旺,有病则多偏属于阴,或不能耐寒,或不能多食,或静默少慧,或手足不耐劳苦,其类不一,无非阴盛阳衰之证。禀此气质者,一生阴药俱不宜妄用,若再误用阴药以助阴,阳益大衰矣。先天元阴不足者,左尺多微弱而虚细,有病则多偏属于阳,或多发热,或不能久耐事或不能静安,或狂而多言,皆阳有余而阴不足之病也。禀此气质者,一生阳药,俱不宜妄用。苟或用阳药而误,则火益烈而水益亏矣。(王胥山曰∶古人谓阳藏者宜用凉,阴藏者宜用热,亦是此义。譬之人性相近而有上智下愚之不移者,其天定也。若中人之性,可善可恶者,则固多矣。人体之不同,亦有偏于阳而一生不便阳药者,亦有偏于阴而一生不便阴者药者,苟或误用必致危殆,固有之矣。

若夫中人之体,阴阳不妨两用者固多也,学人当随时随证酌而用之,慎勿妄执己意,而为胶柱鼓瑟之见,以致人命于倾危也。)

后天之元阳,气也。气之主脉,则右寸肺也。右寸之脉,多细弱而软,是后天之元阳不足也阴血也,血之主脉,则左寸心也。左寸之脉多微弱,是后天之元阴不足也,其人必多火炽之患,盖君不主令,而相火代之故也。不能多用心,不能多耐事,营养多不足,血脉多滞迟,药宜当归、芍药、生地、麦冬、枣仁以养心为主也。此四部实为阴阳气血之根元。至论其气血流通,互相灌注而为生长,则先天以脾胃为归,后天以脾胃为原。脾胃者,又阴阳气血之归本处,胃为气之原,脾为血之原,统属右关一部,故右关之脉,联乎尺寸,而为先后天之至要脉也。夫脾不运,则胃不升,脾胃之气,不升不运,则阴不生而阳不舒,血不长而气不旺。故土为中州,贯乎四脏,而为阴阳气血之所赖者也。若脾胃生发之气,即少阳胆气也,胆气不疏则胃阳不发,肝血不润,则脾血不藏,是肝胆之在左关者,又脾胃生发收藏之要脉也。左关不利,则右关不安,两关不利,则尺寸之脉,亦必不得其平,此则诊三部九候之要法也。

看脉,三部全按,察其通身之气血;一指独按,察其各经之旺衰。然其中惟尺脉沉微难辨,且为脉之根,尤不可忽。

浮沉迟数为纲领,表里阴阳仔细分,缓脾滑大洪为火,木性弦长短涩金,革散濡微芤没里,伏牢细弱外无形,紧弦虚实无难辨,结促休将代等伦,动脉有胎还足喜,虚人豁大亦堪惊,和缓有神方是胃,力来亢厉客邪侵,总详胃气论生死,审力须知内外因。

两寸,一主气,一主血,能领一身诸经络营卫。脉分两部,理却一连,如阴阳内外上下,不能不分,而又不可不合也。

胆脉多弦,其来有柔顺之致,则为少阳生气;其来有亢厉之气,则为厥阴木枯之病脉。

凡童子之脉多弦,少阳象也。

肝脉浮长,长者木之形也,浮者木之性也。

脉见于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余治;脉见于左手不平者,莫作内伤不足治。左曰有余若脉浮大而数,宜于气药中佐以血药;若脉沉细而数,宜于血药中兼以气药。

热则流通,凡浮、大、数、长皆热也;寒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实则形刚,凡实、滑、弦、紧皆实也;虚则形柔,凡虚、涩、濡、缓皆虚也。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大数为热,小迟为寒。长为热,热则流通,短为寒,寒则凝结,实为凡虚损劳病,俱见于右尺;伤寒外感,俱见于左尺。左手不见太阳之脉。(太阳之脉,洪大而长。)内伤劳役无疑。

内伤左脉短细而涩,右脉浮大而虚,左为气中之血。(左为肝,肝生心,肝主升为气,心主血,故为气中之血也。)阳气下陷,不能生阴,故血枯而脉细涩也。右为血中之气,(右为脾,脾生肺,脾主血,肺主气,故为血中之气也。)脾胃亏损。不能生金,故气虚而脉浮大也两尺无脉,是为无根,将有痰厥之患。两寸无脉,是为气闭,则有阴阳不升降之忧。一者升而不降,一者降而不升也。

弱、紧、数之脉,表里俱虚。弱为中气不足,紧为肺虚不卫风寒;数为血不足也。

缓为脾之本脉。缓而有力为太过,缓而无力为不足。若脾部见弦脉,为木乘土位,中气所致,是从所不胜来,为贼邪也。若见沉细,是水反侮土,从所胜来,为微邪也。见短涩是火克金,从后来为虚邪也。若见洪大是火生土,从前来为实邪也。凡看病先认定本部脉形,若兼见别部脉形,或从所生来者,或从所克来者,以五行之理推之,断病无差矣。

阿阿缓若春杨柳,善状胃脉者也。六部俱见此象,是谓有胃气。脉紧数者,紧为表之阳虚;数为里之血虚。细数者,细则无水,数则有火。短数者,短为肺气虚,兼之以数,则火克金矣。若浮有沉无,阳气将脱。(炳章按∶数语的当,故虚劳证见细数脉,则不治也。)

脉细少气,气乃水母,气少则无水可知。脉大数则无火,数则心烦,是邪火有余,真火洪者,火之脉也。火之来,肝之虚也,木枯生火也。

弦者,减也。在左关为实,肝血减而肝气亢也。在尺为虚,子食母气也。尺脉短,水枯不能,脾旺生金,则可以制肝而生肾,先天后天俱受益矣。故曰∶医宜从虚着脚也。(炳章按∶水亏则火炽,参 入口,未受其益,先蒙其祸,奈何?)凡尺脉微,寸之故也。金不生水,故水弱而尺微也。而寸脉之故,又关之故也。脾不健运,故金失养而金子衰也,生脉散要药也凡虚损见数脉,为胃气不足,若转缓弱,为胃气生发之象,盖缓则有宽裕不迫之意,弱则有,须防作泻,泻而脉数,病难愈矣(一本云∶内伤作泻者,见此为难治。)

病后脉多细小,细小而和软,则有神而易痊。细小而搏击有力,则神少而难痊。

脉不可拘,如浮因表而来者可汗,浮因里而来者可下,若但知浮为表,沉为里,非善治故脉浮矣,而其沉分坚硬有力,则知此浮,非因表固,乃里热实,火炎脉浮也,宜从其沉分坚实施治。故凡疑似之证,细察两手尺部,及六部沉分,方可辨其真也。

左手寸脉旺,右手尺脉亦旺,是君不主令,相火代之,宜六味丸主之。如单左手旺,生加茯神、远志、枣仁。(张东扶曰∶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以制火,若心火自旺,则清而敛右手尺脉旺,左手尺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归身。如单左手尺脉旺,六味地黄丸右尺旺,六味丸,或六味汤。左右尺俱旺,亦六味汤。

右尺微细,八味丸。左右俱微细,亦八味丸。

寸脉旺,下尺微细,六味丸。(张东扶曰∶下字似当作右,或当作两。)

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汤。上焦元气足,其气(一作火)下降。两尺脉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丸。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两寸洪而有力,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两尺洪而有力,阴虚火动,宜滋阴,用黄柏、知母。

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寸脉微细者,宜温补,(为阳气不足也。)尺脉微细者,宜温暖。(为阴气虚寒也。)

二尺浮大,肺气先绝。(张东扶曰∶二尺浮大知是肾虚,确缘肺金先败,不能生肾水之故。)左尺微细不起,右尺带数,或浮大,病名虚损,调理二、三年方得愈。凡浮大之脉,见于右尺者,俱是假火,假火从内伤施治。

右尺阳中之阴,(右尺脉主火,有离象焉,是为阳中之阴也。)若沉细数,阳中之阴虚也,当救其阴,六味丸。若浮大而有力,阴虚火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或六味汤,加生脉散。若浮大而无力,当责其无火,宜补中扶阳,保元汤,用黄 必用肉桂,一敛一散,浮大而见豁左尺阴中之阳,(左尺脉主水,有坎象焉,是为阴中之阳也。)若沉细数,阴中之阳虚也,当;浮大而见豁,阴气将绝,难以取效。

脉沉而有力,大便闭者,承气汤;沉而无力,大便闭者,芎归枳壳汤。凡脉沉而带数,阴中伏火也,宜泻阴中之伏火,六味丸。

胃脉见豁大,保元四君子,加麦冬、五味;见于脾脉,保元汤,加干姜、白术;见于肺脉,八味丸;见于心脉,大补阴丸;见于肝脉,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大凡豁大之脉,须沉缓者可治,沉则胃不绝,缓则脾不绝也。倘非沉缓,其何能药?

凡脉豁大外有火,沉细里有火。六脉俱有火者,宜八珍汤和之,脉大亦火之使然。凡脉浮大数,或两手俱浮大数,或轻按浮大,重按虚小,或肾脉重按无力不清,皆是中气不足。微紧、微弦、微数,皆系脾胃不足。

凡脉沉迟,冷汗出,险。沉细,冷汗出,死。洪大,冷汗出,立死。(张东扶曰∶冷汗、阳虚、沉迟、沉细、阳虚之脉,细甚于迟,故有险、死之别,洪大,虚阳脱矣,故云立死。)

如脾脉顿细,肾脉重按无力不清,外无表证,宜补中益气。(炳章按∶细为阴虚,脾脉细宜补脾阴,且肾脉无力,尤为阴虚之征,不宜补中益气之升举。)

尺脉大于寸脉而俱有力,为阳虚阴盛,宜汗之。寸脉大于尺脉而俱有力,为阴虚阳盛,宜下之(汗则从阳,下则从阴。)

尺脉浮而有力宜表;浮而无力宜补;沉而有力,滋阴降火;沉而无力,地黄丸。

左脉微弱,右脉豁大有力,六味丸,加五味、炮姜、益智。右尺大,君不主令,相火代之,邪火不杀谷,宜用温火生土之义,六味丸,加五味、炮姜、益智。邪火不杀谷,土中无正火也,单用六味则土寒,加此三味,可以退邪火,温正火矣。(张东扶曰∶左脉微弱血不足也。右脉豁大有力阴火起也。用六味所以壮水制火,加下三味所以敛火归原,且不令水气得以血证,脉见豁大无力可延,短数、紧数、细数,豁大有力,不祥之兆。(张东扶曰∶脉数为胃气不足,宜补脾阴以养胃气。豁大,气虚有火,无力者,和软也。胃气犹在,故可延。短则气疾,细则无水,紧数则表之阳虚,细数则里之阴虚,有力则无胃气,故为不祥之兆。)

下部见数,不得用炮姜。(炳章按∶数脉不得用热药。)宜用附子升气。上部见数,宜炮姜,以其温中达下也。(张东扶曰∶干姜敛火归原,下部有火用之,则火固而不散。)

命门脉不起,是为心之正脉,沉小亦是正脉。(相不敢亢君也。)

豁大、心包络少血,宜归脾汤。为短为涩,俱是心包络不足。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宜山药、莲子、五味之类。带数,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脾脉缓,肝脉或弦或紧,或弦紧洪数,俱从肝治之方愈。肺脉短涩,心脉浮洪,宜利小便,引心火下行。肺脉浮大,或豁大,或微细,纵心脉不平,亦当从肺治之。(张东扶曰∶心火来克肺金,宜从肺中泻火,若单治心,则肺病不除。)

浮而有力当汗,无力当温。沉而有力当下,无力当补。凡豁大之脉,俱是阳虚,(张东扶曰,甘草五分,陈皮五分,研末,米汤调服。(炳章按∶胃强脾弱,当抑胃扶脾,枳术丸是也。如用先生此方,当加川连。以抑胃,其义方全。)

脉细宜沉,细而浮,阳虚之渐,转沉为数,劳病不治。

脉弦,甘酸之剂皆可用。黄 建中汤。

脉洪,甘寒之剂皆可用。热邪所伤,三黄丸、调胃承气汤。

脾胃脉缓,如得本经太过,湿邪所伤,除湿渗痰之剂皆可用,平胃散,加白术、白茯苓脉涩,燥热所伤,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四君子,加熟地、当归,生脉散,加归身、山药。

脉沉细,寒邪所伤,甘热之剂皆可用,理中丸汤、四逆汤。寒甚,理中加附子,益黄散六脉俱弦,指下有虚,脾胃虚弱病也。

六脉沉紧,按之不鼓,(一本于“不鼓”下多“膀胱胜小肠也。此水投于火”十一字。)大寒之证也,宜温之。脉沉紧而涩,按之空虚,中寒证也。脉洪大而涩,按之不鼓而无力,是为阴虚,(一本作寒)乃气血俱虚之极也。

脉缓而弦急,按之洪大,病在中,脾土受邪也。脉大则无火,脉细则无水。

凡杂病、伤寒、老人,见歇至脉者,俱将愈之证。唯吐而见歇至脉者,必死之证。盖病后而见歇至者,邪去正虚也。吐属肾,吐后而见歇至者,肾气将绝,不能续也,故知必死。

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尺脉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知柏小柴胡之类。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或补脾阴不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沉迟为虚,宜温宜补。沉微弱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沉数,阴中无阳,八味地黄丸汤。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脉,后必泄泻喘促而亡。(浮为阴虚,有力为邪火,泄泻下虚不固也,不能纳气归原也。)

凡脉浮取不得,为阴中之阳虚;沉取不得,为阳中之阴虚;未至而至者为实邪,应至而不至者为虚邪;短为肺气虚,兼之以数,则火克金也。(学易草庐本,于望色切脉一篇,至“脉细则无水”一句而止,以后二十行,系东扶续书于后者,盖亦是慎斋之辞,为他门人所录,而此本未及编入,故补录之,今稍低一字,以别于学易草庐之原本。)

wzl810 发表于 2012-3-30 19:53:39

楼主是学中医的吗?

远山之岚 发表于 2012-3-30 23:13:23

传统中医治癌的常见学术观点

1、清热解毒派:认为热毒壅结为癌症的病机,治疗上采用清热解毒,疏通气血这主。

2、攻下祛邪派:认为癌毒内滞是引起癌症的重要病因,治疗上以攻下祛邪为主

3、化痰散结派:认为顽痰死血结聚化毒可引起癌肿,治疗上以化痰为主,再酌配破死血等法。

4、温阳散结为主派:认为‘阳虚’是癌症发病的关键,又直接与邪实的产生与发展有关,治 疗上以温化重剂为主治癌。

5、健脾补肾为主派:这种治疗方法是大多医者乐于接受的,认为肿瘤乃是本虚标实之病。

6、补液生津为主派:认为津气不足是引起癌症的重要原因,治疗上以补液生津为主。

7、活血化瘀为主派:认为瘀浊内阻气血不畅是癌症的成因,治疗上多以活血化瘀为主。

8、辨证论治为主派: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也是传统常规治疗病的法则。

9、坚持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为主派:目前情况确实如此。

远山之岚 发表于 2012-3-31 13:53:32

3月31日

复诊
拿到所有的检查报告,今天复诊。
专家的经验和思路确实很难用外行的眼光来品评判断,除非有了对等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我看胸横扫的ct关注的只是肺肿瘤还有实变炎症的情况,其实胸ct是能扫描到大部分肝脏的的,今天复诊大夫感到成就感的主要是肝脏的情况,用大夫的话说,肝上面清爽多了!

我母亲肝广泛转移,我虽然知道不用太在意主要显影大病灶的大小变化,但却忽视了周围小病灶几乎全没有了情况,所以大夫高兴的说,清爽了。此时我才想起做b超时候,屏幕上以前那么多小病灶确实消失了。呵呵,转移灶给了最大的惊喜。
专家就是专家。
此次母亲脉象弦滑,大夫对整体状况满意,在母亲让家人带离开诊室,说话方便时候,大夫才说一般放化疗也不见得能有将近两年目前我母亲的病情稳定和常人一样的生活状态。
诊治完毕,调了方子,不知是否兼顾到眼疾,我担心我手写的病情中关于眼睛的部分被忽视,特意问了一句:“眼睛?”大夫回答:“我知道的。“
临走,所有ct报告单,b超报告单,病历上的方子和诊断包括我手写的病情描述,全部由专家的助手拍照留档。
页: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查看完整版本: 寸草报春晖:肺癌肝转移母亲的护理治疗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