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T基因由Takahashi等[4]在转化培养的小鼠的NTH3T3细胞中发现,并被命名为RET基因。RET基因是一种位于10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原癌基因(10q11.2),包括21个外显子,全长约60000b。其编码的RET蛋白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由1143个跨膜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蛋白聚合体,由富含半胱氨酸的钙黏素样胞外区、跨膜区以及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胞内结构区三部分构成,通过配体与受体的结合,刺激胞内区域发生磷酸化,激活下游信号,进一步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5-6]。2 RET基因突变与肿瘤RET原癌基因发生融合突变的分子机制类似474·医学综述2017年2月第23卷第3期MedicalRecapitulate,Feb.2017,Vol.23,No.3
于ALK融合,如KIF5B-RET通过第10号染色体上的一个臂间倒位产生,而EML4-ALK作为最常见的ALK融合形式,通过在第2号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倒位发生。RET基因通过本身断裂与其他基因接合的方式发生重组,成为一个新的融合基因,使RET酪氨酸激酶的活化逃脱配体的调控,进一步自我磷酸化,从而增强信号转导功能,促使激酶的活化以及原癌基因的转化,引发肿瘤生成[7-9]。RET基因突变首先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被发现,被认为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个驱动基因[10]。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与之密切相关,如甲状腺髓样癌[11-12]、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型[5]、先天性巨结肠[13]以及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等。因此,RET基因通过融合突变的方式驱动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发现,与RET基因发生融合突变的基因包括
KIF5B(10p11.22)[3]、CCDC6(10q21)[14-15]、
TRIM33(1p13.1)[16]、NCOA4(10q11.2)[17]
,其中在NSCLC中KIF5B-RET型最常见[18]。迄今为止,KIF5B-RET融合基因7个变种亚型已被鉴定:K15,R12是最常见的变体RET基因融合突变,由第10号染色体KIF5B基因的第16号外显子末端与原癌基因RET第12号外显子起始端发生断裂、融合而成。RET基因跻身于继EGFR、KRAS、ALK基因[20]之后的NSCLC的热门驱动基因,有望成为指导NSCLC靶向治疗的又一
新靶标。RET基因在正常肺组织中表达率极低,但发生融合突变后可在肺癌患者肺组织中高表达[21],从而驱动肺癌的发生。
已知RET基因在肺癌患者中的融合突变率较低,为1%~2%[22],并常与其他突变,如EGFR、KRAS、BRAF、ERBB2、ALK等相排斥[3,23-25]。
来自全球、多中心RET注册研究结果,至2016年4月,共纳入来自欧洲,亚洲和美国29个研究中心的165例伴有RET基因重排的NSCLC患者。中位年龄为61岁(范围,29-89岁)。大部分肺腺癌患者既往不吸烟(63%),以及大部分患者为疾病晚期(91%)。最常见的重排为KIF5B-RET(72%)。在纳入研究的患者中,53例患者接受1种或多种R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21例),凡德他尼(11例),舒尼替尼(10例),索拉非尼(2例),艾乐替尼(2例),乐伐替尼(2例),尼达布尼(2例),帕纳替尼(2例),以及瑞戈非尼(1例)。卡博替尼,凡德他尼以及舒尼替尼的完全或部分缓解率分别为37%,18%以及22%。乐伐替尼和尼达布尼观察到具有进一步疗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3m(95%CI,1.6-5.0m),中位总生存期为6.8m(95%CI,3.9-14.3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