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连读到廖美琳、陆舜、罗荣城等教授关于靶向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方面的论著,因为他们是《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2006(中国版)》的编委,所以他们的观点是很权威的,所以整理了一下发出来,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链,把我们之前零星了解到的资料串起来。 作者:廖美琳 转载自http://www.gaca.org.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33 今年ASCO会议有一个最大的趋势,即肿瘤分子生物学大面积渗入临床,包括分子病理学、分子分期和分子生物学治疗,这意味着肿瘤医学将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时代。其中,尤其以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繁花似锦,眩人眼目,引起与会者极大的兴趣。而在各种分子靶向药物中,最吸引眼球的是血管生成抑制剂,居然受到华尔街投资者的关注。本次大会安排的“meet the professor”专题会议特别研讨了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血管生成抑制剂及其他靶向药物的应用进展。 在血管生成抑制剂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贝伐单抗(bevacizumab,B)在NSCLC中联合化疗的研究结果。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E4599试验为Ⅱ/Ⅲ期随机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有胸腔积液的ⅢB期和Ⅳ期非鳞型初治NSCLC患者,一组接受常用的化疗方案紫杉醇+卡铂(PC组,444例),另一组为同样方案联合贝伐单抗(PCB组,434例),观察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对NSCLC患者的生存期、有效率(RR)和耐受性的影响。用药方案为紫杉醇200 mg/m2 + 卡铂AUC 6,于第1天,每3周1次;贝伐单抗的剂量为15 mg/kg于第1天,每3周1次CB方案在持续6个周期后续用贝伐单抗直到病变进展或不可耐受毒性出现。同时研究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E-选择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要求血液、肾、肝功能正常,无脑转移。中期分析结果显示,14%的患者为ⅢB期NSCLC,两组的疗效和毒性见表1。 研究显示,贝伐单抗加入PC方案可提高非磷型ⅢB期和Ⅳ期NSCLC患者的临床生存率,毒性可以耐受。因此,PCB被ECOG认为可作为新的治疗标准。但需注意的是,贝伐单抗有导致出血及血栓形成的毒性,本研究中与治疗相关的11例死亡患者中,5例死于出血,均在PCB组,值得警惕。特别要注意的是,选用患者指征应为非鳞型NSCLC。以往有报告,使用贝伐单抗引起出血多见于鳞型和中央型NSCLC。此外,本研究中PC的有效率低于通常所知,仅为10%,迄今为止,中位生存期还未达到本研究预期要求的改善30%。 血管生成抑制剂可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评价较高。此外会议上还提到,血管生成抑制剂可作为肿瘤联合治疗药物,今后也有可能单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