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周 vs 12周: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间隔或能大幅延长
骨骼是恶性肿瘤发生远处转移常见的部位,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率为30%~85%,其中80%是由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引起。骨转移常导致严重的骨骼病变,包括骨疼痛、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骨髓压迫等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RE),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预防病理性骨折,缓解疼痛,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都有重要意义。
双膦酸盐是一种特异性作用于骨的化合物,能抑制因破骨活性增加而导致的骨吸收,是目前治疗高钙血症的标准治疗药物,并已经成为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主要药物。
唑来膦酸是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以减轻肿瘤患者的高钙血症和疼痛,减少病理性骨折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唑来膦酸在临床中静脉给药,每3~4周一次。
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总体耐受良好,但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副作用,比如颌骨坏死,肾毒性和低钙血症等。颌骨坏死的发生率与药物暴露累积有关,从治疗4~12个月的1.5%可升至37~48个月的7.7%;肾毒性主要表现为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而低钙血症临床少。
唑来膦酸的最佳给药间隔仍未确定,目前的标准每4周一次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选择,缺少令人信服的药代动力学比较数据。在ZOOM和OPTIMIZE-27研究中,分析了两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唑来膦酸治疗方案,9~15个月每4周一次,随后分配进每4周一次或每12周一次,共12个月。这两项研究均未发现不同给药方案之间存在疗效和毒性差异。
那么,唑来膦酸12周方案持续2年是否在转移性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中均不差于4周方案?近期,医学顶级期刊JAMA杂志发表研究,在大样本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研究内容该研究在美国269家学术和社区医疗中心进行,自2009年至2012年共纳入1822例转移性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至少存在1处骨转移。其中转移性乳腺癌855例,转移性前列腺癌689例,多发性骨髓瘤278例。
患者随机分配进唑来膦酸4周方案(n=911)和12周方案(n=911),治疗两年。随访截至2014年4月。
主要终点是至少出现1次骨相关事件的患者比例,次要终点包括不同疾病中至少出现1次骨相关事件的患者比例,以及疼痛、颌骨坏死、肾功能障碍、骨骼疾病发生率和骨转换抑制。
研究将7%的绝对差异作为两种方案非劣效的阈值。
主要结果从总体看,1822例患者的中位年龄65岁,其中795例在入组第2年完成了研究既定治疗。
随机化后的2年内,至少出现1次骨相关事件的患者在4周组为29.5%(n=260),12周组为28.6%(n=253);敏感性分析显示12周方案非劣效于4周方案。
两组间疼痛评分,身体状态评分,颌骨坏死发生率和肾功能障碍均无明显差异。骨骼疾病发生率两组也一致,但12周方案的骨转换更明显(羧基末端肽水平更高)。
结语与传统的标准4周方案共2年相比,唑来膦酸12周一次治疗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的骨转移并未增加骨事件风险。
对于患者来说,治疗间隔延长意味着减少了医院往返的奔波,尤其是外地患者;同时减少了静脉输液次数和住院天数,使花费降低。长间隔用药或是一种适合的治疗选择。
来源:医脉通信源:AndrewL.Himelstein.et al. Effect of Longer-Interval vs Standard Dosing of Zoledronic Acid on Skeletal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e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nuary3,2017. JAMA.
页:
[1]